文港镇,是江西省进贤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赣抚平原,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全镇通行赣语。文港东靠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北邻温厚高速公路,西有抚河流而下,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全镇辖16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总面积54.33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人口7万人,均为汉族江右民系。其中城镇居住人口4万人,是城镇化率较高的乡镇。 历史沿革编辑 吴氏由宜黄首先迁此,因居文家港北岸,故名。解放前属临川温圳区,年为临川县文港乡,年改文 港公社,年4月划归进贤县,年改乡,年设镇。年,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文港、张罗、店头、渡头、大河、沙河、南湾、上朱、前塘9个行政村和大道、沿江路、大街、花园4个居委会。 附:前途镇位于进贤县西南部,抚河中下游。地处丘陵与平原间。国道穿境而过。原属临川县,年设前途公社,年划归进贤县,年建乡,年设镇。年,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前途街居委会及前途、中星、金星、新岭、新坪、周坊、上屋、长塘、湖潭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前途街,距县城29千米。后撤销并入文港镇。 地理位置编辑 文港镇是江西省进贤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赣抚平原,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全镇通行赣语。文港东靠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北邻温厚高速公路,西有抚河流而下,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 行政区划编辑 辖文港村、张罗村、店头村、渡头村、大河村、沙河村、南湾村、上朱村、前塘村9个行政村和大道社区、沿江路社区、大街社区、花园社区4个居委会。 村落代码编辑 :~大街居委会~新港居委会~前途居委会~文港村~晏殊村~南湾村~张罗村~渡头村~上朱村~前塘村~前途村~中星村~新岭村~新坪村~周坊村~上屋村~湖潭村~长塘村 邮编[1] 历史文化编辑 概述毛笔乃文房四宝之一。进贤县文港镇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是闻名遐迩的毛 华夏笔都 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文港,早在唐初,已有笔市,而生产毛笔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相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制笔技艺是由秦朝时期的咸阳人郭解、朱兴传授而来。东晋时期,临川内史、书法家王羲之专用文港毛笔,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光照临川之笔”的颂赋(文港年前属临川管辖)。清代,文港前塘邹家人在武汉经营“紫光阁”毛笔连锁店,生意兴隆;还有名曰周虎臣的人在上海开设笔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亲笔为其题“周虎臣”匾额,勒其制作精致御用贡笔,定期上奉朝廷;另外,文港镇亦有“紫光阁”、“文照轩”等名笔店铺。当时,文港的毛笔,不仅畅销国内,且远销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誉满中外。至30年代,文港制笔艺人已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镇内拥有50人以上的制笔厂不下20家。“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受“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风潮的席卷,文港的制笔业几乎被迫停产。改革开放后,传统的文港毛笔生产厂(家庭作坊)多家,从业人员达余人,并且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毛笔市场,全国各地的毛笔商云集文港,而文港又有余人遍布全国销售毛笔,文港的毛笔产销量占全国份额的80%,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产品畅销国内外。 文港毛笔历史悠久, 华夏笔都(18张) 世代相传,工艺纯熟,配料均匀,制作精湛,采用优质山羊毛、山兔毛、黄狼尾毛、香狸子毛等主要原料,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毛皮笔之四德“尖、齐、圆、健”兼备,即笔头尖、笔锋齐、笔身圆、毛体健,软、硬、柔集一体,刚中有柔,能硬能软,吸水性强,书写流利,锋如一根线,下笔铁划银钩,收得拢,撤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文港毛笔,大如扫帚小如针,品种繁多,笔类齐全,分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笔、眉笔、条屏、排刷8大类共余个品种。文港毛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笔杆形态各异,外形美观,竹木的继承传统,牛骨的典雅大方,有机玻璃的光亮透明,陶瓷的洁白如玉,景泰兰的古朴新颖,象牙的端庄贵重,经久耐用,各具特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楚图南、叶飞、赵朴初以及启功、舒同等书画名家用了文港毛笔后,都题诗作画,深表赞叹。文港毛笔,自古至今,久负盛名。 晏氏宗祠晏氏宗祠坐落在文港镇晏殊村(原沙河晏家村)。晏氏家庙是几经修缮过的房屋,同我们寻常见到的祠堂差不多,是一个占地面积为多个平房米的砖木结构,大门口有一副十分醒目的对联:“笼内参岭收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对联所指的大概是富弼、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同朝重臣。房屋为前后两进,前屋靠天井有两方红底镀金大匾额,一为“声蜚翰院”,一为“都谏第”。后层中堂匾额为“衮绣堂”,是神宗皇帝特敕。两旁有一副黑底镀金的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尤存”。中堂匾额下是晏殊的一幅头戴乌纱,手持朝的肖像画,萧目长髯,仪表堂堂,画像下方有一行小字:“五世祖登神童科观文殿大学土讳殊公像”,足见当时声名的显赫。眼前这栋家庙,堪为晏殊的简陋纪念馆。他荣耀了晏氏家族,晏氏家族人也以他为荣耀。静乐寺静乐寺座在文港镇罗岭西麓,占地面积为余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驮殿、弥勒殿、三圣殿、钟楼、鼓楼、经楼、斋堂及附属建筑面积共余平方米,另有山林、茶果园,菜圃等余亩。 静乐寺原名罗岭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几度废兴,年后复修扩建,年逾花甲的释慧云大师来庙主持佛事,在十方善信的支持下,历尽艰辛,方初具规模,并易名为“静乐寺”。有比丘尼、坐山居士20余人。罗岭山 风光秀丽,茂林丛生,溪涧潺流,千花竟放,百鸟歌鸣。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仕官学子、释道信民,或旅游观光,或隐居修学,或结庐坐禅,留下了“憩马长林密,开樽大寺闲”,“青山不改千年色,碧水长流万古声”等名句。更有“一僧饮之有余而不溢,众僧饮之而不浅”,凉沁沁脾、香留齿颊的龙泉池。 制笔业2年,全镇制笔业总产值11.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7%。文化用品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大安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