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88933.html 秋季是传染疾病的高发期,很荣幸邀请到儿科专家程医师来我园给老师们培训常见的传染疾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水痘的症状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是由疱疹病毒中的一种引起的。水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并可形成流行。10岁以内的孩子易发病,其中1~4岁孩子的发病率居高。孩子被传染后以出现发热,伴有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一般经过数小时到1天即见发疹,最初在腹部或背部出现蚊子咬了似的红色小疹点,开始时仅有1~2个,数小时后就发展到手腕和腿部等处,一部分变成水泡。 水痘的预防 1.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现患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 2.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孩子应少去公共场所。接触患水痘的孩子后;应在家隔离观察3周 3.患了水痘的孩子,在家里应该完全避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经常剪指甲,把手洗净,每日换洗衬衣和衬裤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 1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医院接种流感疫苗,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免疫流感的侵袭。气候寒冷的季节要注意给孩子做好保暖工作,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导致抵抗力下降。 2在室内时要注意室内外通风,保持空气的洁净流通。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区域,而且出行时最好戴上口罩。若是家人患有流感要注意个人用具的隔离,在接触小孩子时要小心谨慎。 3平时要加强运动锻炼,每日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小孩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日子,最好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此外要多喝水,注意饮食均衡。 备注:小儿流感是十分常见普遍的疾病,但若是不好好处理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平时家长们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使孩子远离流感的打扰。 手足口病发病原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长疱疹,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识别手足口病症状 1、手足口病通常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多数病患会突然发病,发烧通常在38℃左右。 2、有些人会出现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性、呕吐、头痛等症状。 3、在幼儿手、足、口黏膜以及臀部出现的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是吃东西也比较痛,孩子往往会流口水、拒绝进食。皮疹通常在一周内就会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4、极少数病例会伴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生病的孩子大多持续发高烧,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的孩子比较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手足口病症状 (1)出现手足口症状以后持续高烧。 (2)烦躁哭闹,不愿吃奶喝水,脸色不好。 (3)嗜睡、精神不好,甚至惊厥。并发走路不稳或者经常摔跤。 手足口病的流行与传播 手足口病人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之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疱疹破掉时病毒随即溢出。咽喉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粪便约3~5周。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病毒可透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玩具、餐具及寝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染。患者延后的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经由飞沫传染或接触传染。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因此事先预防很重要。 预防手足口病,家庭护理消毒 (1)家长、孩子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家长喂养婴幼儿时要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2)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 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3)生活用品常消毒。 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应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4)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5)如有不适,医院就诊。 (6)补充营养,休息充足。 家长要给孩子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还要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什么是登革热传染疾病 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近期,樟树市、新干县先后发生了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5日12时,两地累计报告登革热诊断病例例,痊愈出院例。其中,樟树市登革热诊断病例例,痊愈出院例;新干县登革热诊断病例43例,痊愈出院2例。两地均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疫情系由东南亚地区旅游归乡人员感染登革病毒输入引发。疫情发生后,两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患者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医疗专家赴当地对疫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目前,两地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开,疫情可防可控可治。 专家提示: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人与人之间不会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当前是登革热流行季节,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预防。广大群众要加强健康防护意识,“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红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治疗,并告知外出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新闻延伸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叮咬在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正常人之间传播。但并不是所有蚊子都会传播这种病毒。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俗称花斑蚊。而库蚊,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黑蚊子”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雨季为发病的高峰季节,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并不会马上发病,而是会有一段潜伏期。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为5-7天。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1.发热:体温可高达40℃,持续3-7天。 2.皮疹:特征性的皮疹是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皮疹一般在病程第3-6天出现。1周后皮疹可转为出血性皮疹。 下图即登革热的典型皮疹: 3.全身疼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伴头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4.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常见于牙龈、鼻腔、结膜、皮下。比较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重症病例发生颅内出血可导致死亡。 5.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淋巴结肿大见于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并有触痛;可有肝脏肿大,少数病人有黄疸,60%以上病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脾脏肿大较少见。 登革热如何预防?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经验,控制和消灭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此,发布哥分享给家长一些防蚊、灭蚊小建议: 1.及时清除家里积水(如花瓶、花盆等),不给伊蚊提供繁殖和生长的场所; 2.使用电蚊拍消灭伊蚊; 3.小婴儿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叮咬,幼儿及成人可以适当使用防蚊产品; 4.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尽量不要去树丛、水边等户外蚊子较多的场所,如果要去尽量给孩子穿上浅色的长袖长裤,使用防蚊产品,减少被伊蚊叮咬的机会; 5.避免与发热、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的病人接触; 6.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小于1岁的婴儿更容易发生内脏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孩子一旦出现高热、皮疹、全身疼痛或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医院就诊。 70 最后非常感谢儿科专家程医师给我们带来的学习,真正得了流行性传染病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家长们也不要恐慌,我们要正确的面对它,治疗它,尽管我们非常重视传染病预防工作,但学校是集体生活场所,所以传染病防控工作仅仅靠学校的防控措施也不能绝对避免,所以真诚的期待各位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与我们一起携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安全的天地,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fz/94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