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

冬日放晴,揽胜奉化大堰,同行者董永芳先生夫妇俩。

路过大堰也有数次了,但从未细细赏玩。

前几天朋友聚会,再遇老董,言谈甚欢。

九十年代初,董先生是宁波市文化局局长,我是宣传部新闻文艺处处长,工作上多有请教,后一别竟有廿多年。

老朋友的好处是,一碰面就如刚分手,热络得比较快。大家都退休了,不谈工作就聊家常。原来,董先生是大堰人,我算起来是大堰镇董李家村人的女婿,于是相约作乡村游。

到大堰,就委屈大局长作导游,先看“尚书第”。

尚书第为明代王钫所修,他是嘉靖二年(年)进士,为人清正,抗倭有功,官至尚书,是大堰的第一名人。辞官回乡后,王钫造起前后三大进宅居,后毁于大火,仅存门楼,已有多年历史。这门楼分三间,梁架斗拱精巧,饰以细雕彩图。门前石狮神态威猛,显见是明代旧物。

昔日的深院大宅,现在的百姓休闲之处。董先生说,他当年到这里应考“小升初”,见门楼下有俩老师神定气闲地下棋煞是羡慕,暗下决心要做读书郞。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大山里的孩子竟在几年后揣着借的六块钱的盘缠,到大连上了海军的军校。也正有此因缘,董先生后来还当了浙江海事厅的主要负责人。

董先生说,今天带你去参观一个常人不晓得的景点,让你知道这大堰的来历。说话之间,转弯抹角地走了一段路,到了一座小小的庙宇前,名曰:永芳庙。

我说,这好,你的名字竟与这庙名一样。董先生说,是呀,正因为这个,前几年村里的人老要我到这里来看看。我想,一个小庙有什么好看的,但推辞不了,只好来了。但深入一了解,才发现这里有一段故事。

董先生的叙说把人带进了当年的历史:北宋末年,小康王赵构南渡后,金兵追击不止,他一路逃到了明州。明州太守刘洪道不战而退,赵构避至这穷山僻壤之处,自叹此次在劫难逃。这大堰后畈村有董之邵曾带过兵打过仗,见此义愤填膺,与乡人李佾、任戬三人率义兵一千多人在泉口三次击败金兵。这样,奉化得以保全,小康王也得以脱身。乡人为宏扬这位民族英雄的功德筑庙祀之,以使流芳百世,故起庙名为“永芳”。

董先生说,这还只是故事的上一半,这董之邵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修武侯”,皇上将金华作为董的封地。董之邵在山野待惯了,就跟皇上说,这侯爵我就不当了,这大堰你也到过,这条溪水是奉化江的源头,发大水时下游遭灾,天干旱时蓄不上水。是不是官府拨点钱,我请乡民们出点力,修条堰来调节水流。皇上念他有功发了善心,于是在董之邵的发力下,这条大堰就筑了起来,原名万竹乡的此地也就改名“大堰”了。据称,这大堰筑成后,上游形成了数百亩良田,这在古代山区是了不得的大事,同时下游也少了洪灾肆虐的次数。这里于此成了丰饶之处,“红米白饭岩骨水,绿茶嫩笋石斑鱼,”成了现在这里的旅游招牌语。

原来还有这样美好的故事,民间自古多义士,我不由击节赞叹。董先生说,不但我与这个庙同名,后来查了这后畈村董姓的家谱,发见我家的祖先还是从这里迁出去的,我找到家族的根基了。

董先生的故居离大堰有五六里远的地方,一排三间门面的老屋满是沧桑的况味,久未住人,门锁也打不开了。在路口拐角处的大樟树旁立了一块诗碑,有这样一句诗引人注目:“慈母柱杖望儿台”。董先生说,他当年在海军时,曾两下海南保卫西沙。儿行千里娘牵挂,何况烽火硝烟起之时,董母每天柱着拐杖站在树下等儿子归来,等儿子的来信,等不到就问邮递员:今天报纸有没有打仗的消息?

这故事听后为之动容。想起了最后一次与母亲分别的情形,我下电梯时,她倚门相望说:阿国,没事体早点回家来……可我回家时,她已不在家了!忠孝难两全,这种人生之痛刻骨铭心!

在董先生的老屋前极目,夕阳西下,远山青黛,碧水蜿蜒。江山仍在,人难依旧,生命就这样在时光的流转中代代传承……

范伟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fz/96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