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最早的旅游诗是章惇的《过石槽铺诗》诗云:“瘴疬潜消瑞气和,梅峰千里沁烟萝。人逢双堠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新化最早的寺院是承熙寺:该寺建于年,遗址即今上梅镇第三小学校址。建县前有古寺,早毁。 新化最早的进士刘允迪:宋哲宗绍圣三年丙子()“刘允迪捷南宫”。新化茅坪刘氏族谱:“允迪成进士,后以峒蛮兵扰,由石马二都迁安化,遂占籍。” 新化本土最早的诗人王南美:南宋末年隐居于县伊溪桂岩的王南美,以《易》学授徒,工诗,著有《钓月》、《耕云》二集,均佚,现仅存五言古诗《钓月楼》一首,诗云:“居士作层楼,不爱风花雪。待得野云收,只钓溪边月。” 刘显的《游熊山庵诗》是最早描写大熊山风景的诗篇:刘显于明景泰五年()中进士、官至史部郎中和长庐都转运使等职。诗云:“鼎湖仙去剩禅宫,策杖逢秋兴不穷。一带人家红树里,数声僧磬白云中。泉盘曲涧常飞瀑,鸟度长天不碍空。封禅传疑休要论,且寻灵药问崆峒。” 新化最早纂修的县志:明成化二十年(),县学训导蒋瑛奉檄纂修《新化县志》,是为新化最早纂修的县志,书早湮灭。嘉靖二十八年(),县人刘轩独纂《新化县志》成,是为新化个人独立编纂的县志,共11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原本,湖南省图书馆制有拷贝。年4月。县人陈中林,曾俊甫将嘉靖县志校点刊行。 . 《邹太仆会试朱卷》19篇,是保存最完整的进士会试文集。邹廷望系太阳四都野鹅塘(今洋溪寨边村)人,明嘉靖五年()生,年中进士。在京城礼部会试所写文章中,邹廷望主张“务本强国,不必竭民以资国”;“理财要在节约与储积”,以及“用循良之吏,戒贪墨之徒”;对防御倭宼。主张用“以夷制夷之策”,万历五年(),邹廷望辞官归故里时,“誓不以一帕相随”(意思是就连一块手帕装得下来的东西也不带)。有人给他故里居家的门上写了副对联:“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宝庆知府知其贫,从清出的闲田中拨给若干亩,邹坚辞不受。回家后,邹廷望倡修学宫,立社学、义学,编修县志,并约集乡绅,在洋溪上游筑广济坝,为当时县内最大的河坝,“纵灌三千(亩),横泽八百(亩)”。现已纳入半山水库左干渠,至今犹受益。 万历社学是最早的地方小学:明万历十五年(),林培(广东东莞人)任知县,倡建社学(即地方小学),教育幼童“申解祖训,诵孝训章”“崇礼教”。5年后,建乡学8所,全县二十一里各建社学。邹廷望在《新修三乡社学记》中认为建社学乃“牧道首务”,即地方官的头等大事。 . 最早的地方传奇性人物是多智的“十麻子”:“十麻子”姓徐,名十,科头乡桃林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因幼时出天花,在脸上留下十粒痘疤而得名。“十麻子”从小足智多谋,广为流传的《新化草坪》、《交牛税》、《吃狗屎》等故事,反映了他机智过人、嫉恶如仇、凭良心做事的品性。 新化最有名的寺院——慧龙痷:该痷建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藏佛经卷。是清末民初文人学士旅游雅集之地,留下酬唱之诗最多,后毁于“文革”。 最早论述巫教传承的方志学者陈立群:陈立群是上梅镇人,他生前在《梅山文化考略》中认为,移民新化的汉族人,在瑶苗族人迁徙外地后,继承瑶苗所创立的巫教传统内容和奉祀三峒桃源,保留了部分诀、符、咒,将祈祷的阴阳语改为汉语。巫师作法事时的穿、戴及手持物作了改进,并增加了一些内容。 新化最早的宗教是梅山教:张泽洪等专家认为,起源于古梅山的传统宗教——梅山教,具有融摄道教法术和原始巫教的特点,有神、符、演、会和教义。其上坛祀太上老君,中坛祀历代祖师,下坛祀梅山启教张五郎。张五郎又称开山五郎,木雕的神像为两腿朝天、双手撑地。现新化、冷水江一带人家仍留有各式各样的《翻坛咒》、《五郎咒》。 . 新化最早的图书馆——“尊经阁”:“学之有尊经阁,以藏书籍也,自宋大观二年()始。”明《万历县志》学校篇书籍条云:“藏有《四书五经大全》、《性理通鉴》、《通鉴纲目》等。”《同治县志》卷十云:“夫新化以穷乡僻壤,坟籍流通,往往不及,惟尊经阁之书,得以佳惠士林。” 新化最早的女诗人李玉容:李玉容,字玉蓉,康熙年间上渡西家湾人,自幼聪颖,能诗咏,七岁所为《咏画松》:“独标劲节依高岑,历尽冰霜不受侵。寄语毕宏休著笔,最难描出岁寒心。”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中选其诗十三首。毕宏为唐代著名画家。 司马迁后第一个写千卷《通史》的吴思树:吴思树,字尚松,一字建轩,县龙塘村(今维山乡四都)人。清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曾任岳州府学教授、山东新泰知县。为学强记精思,读书过目不忘。费时数十年,著《通史》千卷,请人代上朝廷,不果,稿散失,仅存《上朱竹君先生书》,从中可窥其编纂之意旨与大略。 舆地学之母——吴珊:吴珊,字季瑚,为新化著名诗人吴兰柴之幼女,跟父学舆地。兰翁晚著《地理释》书,季瑚逐条亲校,遂周知天下舆地沿革,郡县四履。后嫁给邹文苏为继室,生六子,第三子汉勋于舆地学最有声,吴氏教之,故有“舆地学之母”的雅称。 . 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邹汉勋清嘉庆十年()出生于新化罗洪村(今属隆回县),当过知县、直隶州同知。他学问广博,一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推崇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与方法。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宫(坐标);4、测日量(点座分路),即作图以经纬度划分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有20多种著作刊行于世。其孙邹代钧,继承祖训,潜心地理学研究。其中,以发明舆地尺(即地图比例尺)最为驰名,並创用铜版印刷我国最早的近代地图册——《中外舆地全图》。年,在武昌创立《舆地学会》。其所著《中俄界记》,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与俄国商谈中俄边界的重要历史根据。 最早的百科辞典——《壹是纪始》:魏崧(道光三年进士),他所著的《壹是纪始》是按天文、地理、人事、动物等分类编排的百科辞典,每件事都记其出自何书。 湖南最富创造力的数学家黄宗宪:黄宗宪,字玉屏,号筱谷,城厢井头街人,生于清道光末年。同治十年,撰《求一术通解》。后随郭嵩焘出使英、法、西班牙。在英图书馆所见位圆周率,与其在国内演算者全同。 刚介倔强、不为人下的诗人孙起栋:孙起栋(——),字天擎,号白沙,乾隆癸未()拨贡生。为新化四大诗人孙(白沙)、吴(兰柴)、欧(磵东)、邓(湘皋)之首。他平生最敬仰“离垢老人”(即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编者注)。著有《辽西草》 最有影响的诗人欧阳辂:欧阳辂,字磵东,青峰村(今属梅苑开发区)人,清乾隆三十二年()生。父早死,家境贫寒,靠佣力养母。乾隆四十九年()中举人后,屡与会试不第。后游学四方。喜诗,远近称为“磵东诗老”。时两江总督陶澍称其诗为“炼骨入声,融神于气”。辂亦自谓“作诗当自写胸中之天,不期而与古合。”又谓“作诗务苦吟,切忌自恕。一字未妥,一韵未安,必穷日夜探索以求改。”其诗稿先后七次被刊印,钱塘著名学者吴清鹏以为其是“韩苏而后一人而已,当代如渔洋,竹垞、初白诸先辈咸当避席。”其“北平酬送高丽使臣返国四首”,为新化最早的外交友好诗章。 最有影响的“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娘家乡梓木冲人(今属曹家镇),清乾隆四十二年()生,清嘉庆九年()中举人。《国朝先正事略》、《清史稿》等皆极称邓显鹤在当时以道德、学问、诗文名满天下。整理刊印《船山遗书》、《沅湘耆旧集》、《宝庆府志》四十多种、八百余卷。著有《南村草堂文抄》、《南村草堂诗抄》。梁启超称其为“湘学复兴之导师”。 . 仅存拓本于世的“新化三绝碑”:邓显鹤逝世后,曾国藩撰文,左宗棠书写的《皇清敕授文林郎湖南宁乡县训导邓先生墓表》,墓主、文风、书法皆为当时名流,被称为新化“三绝碑”,惜原物已深埋邓家凼水库之下,仅存拓本流传于世。 新化陶母——曾邹氏:维山曾叔式的母亲邹老孺入,谢石邻称她“四德俱备。尤有异者,自中山提倡革命,名士风靡,吾乡则以谭君人凤,杨君源浚为称首。清季禁网森严,拘捕甚急,谭、杨与叔式有旧,乃先后往投,为潜身计。孺人知其意,默不一言,而樽酒殷拳,有愈骨肉。”谭人凤在《石叟牌司》中称这位老夫人为“陶母”。陶母,即晋代陶侃之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深明大义的母仪。 最早的学田之制:新化自建县以来,即有崇学重教的传统。清光绪二十二年(),倡议数十年的学田之制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据当年成明郁(成仿吾的祖父,进士出身)撰写的《学田志序》载,计捐田.4亩,加上以钱置田共亩,每年实收租稻谷约担,做为全县各地办学的基础经费。 全国最早的新式中学——新化实学堂(今新化一中):清光绪二十四年(),县人邹代钧、周叔川等创办新化实学堂,校址在县城南门曾氏总祠(今电信局),与长沙时务学堂“并峙为两”。首届学生中有陈天华、杨源浚等50余人。光绪二十八年()易名为新化速成中学堂。宣统元年()改称公立中学,民国元年(19l2)定名为新化县立中学。年改称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被评定为省级重点中学。这是全国最早创建的、唯一一所延续至今年的现代式中学。 . 最早的留日学生陈润霖。陈润霖生于县城青石街。清光绪二十七年()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为县内最早的留学生。清末民初,留学日本的有姓名可考的新化人共92人,总数为余人。民国十年(),陈润霖在长沙与徐特立等组织“健学会”,以输入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毛泽东撰文赞此为“湖南思想界的创举。”陈润霖所办的楚怡高工,抗日时期由长沙迁回新化游家白沙洲,朱镕基总理曾在此就读一个学期。 中华第一部交通史——《中国铁路史》:曾鲲化(—),新化孟公镇人,曾官费留学日本岩仑铁道学院,任中国留日学生会总会会长。回国后,先后任湘鄂、京汉铁路局长,交通部路政司长,交通总长。年所著的《中国铁路史》,起于清同治初年,迄止于民国十二年(),于铁路的肇兴传入,以及当时清廷官员纷起反对到定议筑路的情况,记载甚详,其中附载了不少罕见的资料,极具研究价值。 对毛泽东文风影响最大的国文老师袁吉六:袁吉六清同治七年()生于保靖县,祖籍新化永固镇巴油村(今属隆回县)。年携眷迁新化苍溪山戴家凼其岳母家附近建房定居。曾任湖南一师国文教员,十分器重毛泽东,赞赏他的刻苦学习精神。毛泽东曾说:“我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了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解放后,毛泽东为袁吉六的墓碑题字。 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历史老师罗元鲲:罗元鲲,清光绪八年()生于洋溪镇冷水巷村,曾任湖南一师历史教员,对毛泽东非常器重。罗教育儿辈说:“要吃饭,得流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汉。”他一生俭朴、不忍心“坐在别人肩膀上”乘轿子和人力车。毛泽东非常佩服罗的见解与行动。年,毛泽东邀请罗元鲲、张干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为罗元鲲旧居题写“力食居”牌匾,嘉奖他教书系“自食其力”的高尚职业。 上梅中学是新化创办最早的私立中学:年,慈善事业家、教育家晏孝逊捐田产亩为开办基金,又以全价0担租的田契交省教育厅作学产抵押,创办私立上梅初级中学。此后连年扩建校舍,亏空银元近万元,他变卖水田余亩,偿还债务。抗战期间,聘一批外来而学有专长的名人,如杨黎原、肖哲等中共地下党员任教。在晏孝逊任校长的18年(-)中,上梅中学“成了积极宣传抗日的基地、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中枢、新化迎接解放斗争的前哨。” 新化第一所女子中学——县立女中:年谭致平创立于上田村怡园,不久迁承熙寺(今上梅镇第三小学)。后于年并人新化县立中学(今一中)。 民国期间著名书法家曾庆铭:曾庆铭,字励贞,科头乡人。民;初年受书艺于衡阳曾熙(髯农),与张大千为师兄弟。抗日战争时期,为上梅中学教师,《蚩尤故里、古梅山文化遗产精萃》中所存肖涤尘父亲的墓志铭,即为其所书写。 最大的图书馆——民众图书馆:义商场笃武慷慨捐献四千余银元,终使新化民众图书馆于年6月竣工。“构馆三楹为重层,上层贮图书,下层隔而五之,其中为大厅,左右为阅书之室各二。”邹永修的《新化图书馆记》论述了建图书馆之重要,赞扬了杨的义举,并希望那些“专利而贱义者”从中有所感悟。 . 最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最通俗的民间读物《耍谈经》:年,《耍谈经》刊行。该书署名为“楚南新化痴嘻儒士李义才著刊”。由新化南门外青石街文元书局翻印。李义才为游家镇东岭人。全书内容选自各种书刊和地方传闻,包括琅塘戴岳山(花名戴缺子,生性机灵,才智过人,一生好打抱不平)的故事。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兵”谢冰莹:谢冰莹年出生于谢铎山(今冷水江市铎山镇)。年考科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翌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写出蜚声中外的《从军日记》。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上海前线。何香凝曾赠诗曰:“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雄武士风;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女子去从戎”。谢一生著作等身,共0多万字。0年,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逝世。 最早的诗社《萸江吟社》:年夏由宗子威(江苏常熟人)、王病除、谢石邻、苏鹏等倡议组成。三年中,先后出版《萸江吟社诗文第一辑》与第二辑。 最早的新化县中医公会:于年7月成立。入会名医有:吴伯廉、李聪甫等。后于年,吴、李又发起组织中医师会,设委员8—9名,发扬祖国医术,不遗余力。 在国外留学名校最多、听过居里夫人物理讲座的杨卓新:新化北渡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8岁时,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攻读机械科,年参加留学考试,被选录入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9所著名大学,被授予数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专听居里夫人物理讲座和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杨提倡《六维学说》,即除空间可分三维外,时间亦可分为三维,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电磁波的振动过程。归国后,曾任湖南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等职。 最早用德文本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成仿吾:清光绪二十三年()出生于琅塘镇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曾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年最早从德文本与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以后五次翻译《宣言》。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等。年逝世。中共中央书记处审定的《成仿吾同志生平》称其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 . 远近有名的武术之乡:年9月,全县举行首届国术(武术)比赛,横阳廖满山获第一名,奖以“御侮救国,收复失地”匾额。翌年,县成立国术研究所。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化的武术活动进一步得到普及。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年,鹅塘乡有“武术之家”余户,四代同堂习武者有20多家。1年,陈益球编的《梅山武功》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年12月,国家体委授予新化“武术之乡”称号。新化人尚武的渊源可追溯至战神蚩尤九夷族后裔苗民、瑶民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时期。 新化最先完成“民间文学三集成(故事、歌谣、谚语)”:1年2月,娄底地区“民间文学三集成现场工作会议”在新化召开。是年6月,新化最先完成“三集成”编纂工作。 神秘的麒麟洞:位于新化白溪的清河桥与竹山村交界处。洞的规模之大实为罕见。全长约5公里,分4层,45个大厅,个长廊。最大厅平方米,高24米,有一条l公里长的阴河,水深莫测。小洞中有大洞,大洞中有小洞,洞上有洞。年10月试行开放,至今无人见到洞尾全部景观。 县内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11日,县人民致府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原红六军团司令部遗址(县总工会内)、原红六军团临时军工厂(县化工三厂)、抗敌伤亡荣誉将士公墓(上渡乡)、北塔、洋溪文昌阁、油溪石拱桥。 《新化文史》第一辑出刊:年10月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主要内容为:建县考,陈天华、谭人凤、曾继梧、罗元鲲、罗盛教等有关史科。此后,每两年或三年出一辑,到20l0年已共出20辑。其中不少史料为新编《新化县志》所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新化县志》:年4月,新编《新化县志》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刷册。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于年5月。年底初稿基本合成。刘友田先后任编委会主任、总纂。该志贯通古今,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全面论述了新化县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万字。被评为全国地方志二等奖、省地方志一等奖。此后,于0年12月,出版简要通俗本《新化县情》,由卿雪娥任编委主任,编纂人员为县志的原套人马。 在省内外最具影响的新化萸江诗社:年3月成立,原名岳麓诗社新化分社,邹息云(中学毕业于上梅中学)任社长。次年五月改名萸江诗社,晏石成任社长。6年11月,晏石成任顾委会主任,选举晏西征任社长,现有社员千余人。至年,已共出刊《萸江诗词》51期、共4.4万册,《萸江通讯》期、共12.8万份。先后有名社员个人出版诗词专集种。有不少社员的诗作蜚声三湘,震撼中华。写序文最多的晏石成,他20多年来,为现代名新化籍诗人出版的诗文集写了序言。晏西征所撰《咏奥运冠军诗》(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折叠本书),书高2米,宽1.5米,重1.5吨,成为当代最大最重的书。 . 最早倡组梅山文化研究会的周少尧:周少尧于年倡组梅山文化研究会。年12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以九十高龄,兴致勃勃地题写“梅山文化研究会”会名。后因经济拮据而未遂。至年4月,新化梅山文化研究会才正式成立,先后刊行《梅山文萃》第一、二卷。”为全国第四次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来新化召开奠定了文化学术基础。 最早关于有“蚩尤屋场”记载墓碑的发现:大熊山林场退休干部李武汉,于1年在该场发现民国十六年()刻的一块墓碑上有“公讳显聪”,“葬蚩尤屋场之蝻蛇现”的记载。 最早关于蚩尤生长大熊山的文献考证:《娄底晚报》2年8月25日刊载的刘友田、杨德湘撰写的《熊山为何原名神山》。 最早被认定“新化是中华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全国第四次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于6年10月在新化召开,全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新化“中华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和“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9年12月10日,湖南省佛教协会和新化有关单位大熊山中华蚩尤始祖文化园举行熊山寺扩建工程奠基仪式。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在新化举行,开展了为期3天的学术讨论和田野调查,并授予新化为“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最具特色的新化山歌:8年12月,新化山歌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化县是山歌之乡。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县人常以歌谣抒发感情,长期以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化民歌。其特点是:蛮、野、逗、辣。从内容划分,可分为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女青年伍喜珍,年独唱民歌《海棠花》、《神仙下凡实难猜》,获省农村群众艺术会演一等奖。次年赴北京献演。 中华诗词之乡:8年,由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新化县《诗词之乡》荣誉称号。次年5月,在县委会议厅万举行授牌仪式。 . “根在梅山”专栏开播:6年10月-8年12月,新化县广播电视局于《新化电视台》每周星期二与星期六,在《新化新闻》后播送《根在梅山》专题栏目,其他中午和晚上重播,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最早的旅游诗文总集《新化资水风光》:1年由县移民局刊印本,孙剑任主编,杨德湘与龙威仲任常务副主编。书中收集多个旅游景点的古今诗文千余首。 亚洲最美的梅山龙宫:位于新化县油溪乡资江西岸,典型的岩洞地貌溶洞,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现已探明溶洞道长米,其中地下河长米,共有9层洞穴,上万个溶洞。洞内绝世景观不胜枚举。0年10月,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评价梅山龙宫“从科学调查、设计、施工,均按国内先进水准进行,其综合开发水平属国内一流、世界先进。”今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 全国罕见的紫鹊界梯田: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紫鹊界梯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与奉家镇交界,横亘于数十座深山幽谷中,约有梯田00余亩。层层叠叠,辗转盘旋,形态万千,具天然储水、保水功能,山高、水高、田高,全国罕见,是梅山地域的标志性景观。 . 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峡谷漂流:从吉庆镇晨光电站至邹家滩,漂流全程12公里。总落差余米,两岸绿树成荫,危崖耸立,怪石嶙峋。沿途穿过8个峡谷,跨越6个潭、48面滩、39处回湾,美景如云,如入仙境。 鸿编硕巨的诗文选本《新化文征:》5年4月由县政协编辑,杨德湘主编。收辑近千年来多名新化籍作者0多首诗文。 最为精选详注的《新化文鉴》:9年10月,由新化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李典辉主编的《新化文鉴》出版。该书由新化史学家、文学家及诗人等费时2年,广泛搜集古今典籍,从中逃选新化建县多年来的诗词、文章以及史料精品编纂而,约48万字。书名寓意为:以文存史,以史资鉴。 新化最高山峰——九龙峰:位于新安边境新化一侧,为大熊山主峰,海拔米,也是雪峰山在资水以东最高峰,比南岳祝融峰高米,比“唯我独尊”的泰山也高44米。 新化最古老的樟树:上梅中学六角亭旁有一颗四人才能合抱的樟树,根据县志记载,这棵樟树在建县前就已存在于“崇阳观”,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新化最古老的银杏:大熊山的一棵古银杏,据林业专家鉴定,已有1年的生长史,树高23.5米,胸围5.9米,树叶繁茂,为省内所罕见。新化最大的瀑布是洋溪上游的跌水洞:此处瀑布位于新化半山水库上游与隆回罗洪交界处,落差大,极为壮观,罕为人知。 基督教最早传入新化:年(光绪三十一年),挪威牧师傅乃士至新化租房传教。次年在青石街左教场坪建立信义会堂(医院内)。 最早的道教基地文仙观:建于唐代的文仙观(在今隆回县境),是为原新化境内最早的道教基地。新化建县后,在县城西正街“玉虚宫”。民国期间在此成立“道教协会”。 最有声誉的三味堂刻版书:陈御丞、石擎两先生于清光绪年间所创办的三味堂刻书,远近有名。魏源的《元史新编》就在这里刊行。 天主教最早传入新化:年,天主教传教人于县城南门外民房建天主堂,发展教徒70余人。后在洋溪、孟公、圳上等地建立分堂。 请扩散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fz/97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