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层次及空间范围

1)大都市区

南昌大都市区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2)大都市区核心区

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包括南昌市辖区和南昌县以及安义县的万埠、长埠、石鼻和长均等乡镇,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章.构筑开放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1.全面对接一带一路

全面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在产业、经贸、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水平,突出与东盟、中东欧、俄罗斯等市场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把南昌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开行南昌北挂货运班列(南昌—哈密东)至阿拉山口对接“汉新欧”、“渝新欧”等欧亚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南昌至新加坡、雅加达、迪拜等区域枢纽机场直航航线,并以新加坡、迪拜为节点,拓展东南亚、中亚、非洲的定期航班;依托向莆铁路全面对接21世纪上海丝绸之路核心区,扩大南昌至福州港、莆田港和厦门港的铁海联运运能,形成中部地区出海的新兴战略通道。

2.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海西经济区所在省市的对接合作,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多向合作、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通过沪昆、京九、昌景黄等区域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构建南昌与武汉、长沙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以及南昌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一日通勤圈”,提升南昌在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加快赣江高等级航道建设,通过昌九组合式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各类交通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

推动赣鄂湘三省建立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着力提升南昌大都市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沙都市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以及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

加强南昌与武汉、长沙互动合作,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配套、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南昌-武汉-长沙“中三角”核心城市群,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沿江(沪汉蓉)、京九、沪昆和向莆走廊联动发展。

4.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

1)守住底线,优化昌九空间组织模式

昌九走廊处于九岭山和鄱阳湖生态交界区域,包括庐山世界遗产、鄱阳湖和柘林湖等重要的自然、文化、生态要素,生态敏感度较高。昌九一体化应采用组团式空间结构,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城市蔓延,避免昌九连绵化,重点发展昌北、永修、共青城等重要节点。

2)共筑枢纽,建设昌九组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口岸

依托赣抚下游尾闾工程,提升赣江航道船舶通行能力,构建九江-南昌港互动互补的组合港模式,与长三角港口群形成喂给联动;完善南昌、九江港的集疏运体系,增加九江货运滚装码头泊位发挥组合港优势,提升昌九综合运输走廊的运输能力,适时增加联系通道;以空港联运为依托,强化昌北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功能。

3)蓝绿交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休闲网络

通过地区生态保育机制和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形成包括鄱阳湖、庐山世界遗产、青岚湖、军山湖在内的滨湖蓝色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柘林湖—梅岭的临山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带。

4)设施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研究设立昌九一体化发展基金,推进金融、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同城化,促进科教文体资源共享。

5)新区引领,科学建设赣江新区

依托南昌大昌北地区、永修和共青城沿昌九发展廊道一线建设赣江新区,形成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

5.推进昌抚一体化发展

1)强化抚河流域生态保护

完善生态保护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源头保护,推进抚河源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建设抚河绿色生态廊道。支持抚河流域纳入江西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范围。

2)打造昌抚立体综合交通走廊

打造昌抚一体化的全方式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向莆货运专线,利用向莆铁路开行城际客运列车;利用昌抚大道构建城际快速联系通道;疏通抚河航道,强化与南昌新港的联系;建设抚州机场,发展支线航空业务。

3)推进昌抚旅游联动

发挥抚州旅游资源特色,推动抚州融入南昌都市区旅游板块,打造南昌旅游休闲后花园。加快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昌抚城际快列+景区直达快巴”等模式的旅游绿色通道,大力推进旅游便利化服务。

4)强化昌抚产业分工协作

落实南昌和抚州两市产业区板块对接,引导昌抚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动发展,引导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抚州转移。

5)构建昌抚一体示范区

依托福银(昌抚)高速、国道,以临川区为中心,包括云山、唱凯、罗针、大岗以及进贤县的文港、李渡等乡镇,建设昌抚合作示范区,打造南昌与抚州合作的战略支点。

第五章.统筹和谐有序的城乡空间体系1.大都市区人口及城镇化

至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万人,大都市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65%,城镇人口达到万人;

至年,至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75%,城镇人口超过万。

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以生态为本底、以区域交通廊道为空间发展骨架、以交通时距圈层为空间发展依托、以城镇组群为空间统筹重点,形成“一核、三组、七廊”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一核”:指包括南昌市辖区、南昌县和安义县部分地区的大都市区核心区。

“三组”:在大都市区东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别形成三大城镇组群,分别是抚州城镇组群(抚州中心城区、云山、唱凯、文港、李渡等)、丰樟城镇组群(丰城中心城区、樟树中心城区、八景、临江等)和昌北城镇组群(桑海、永修县城、马口、艾城等)。

“四廊”:以南昌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形成放射状的四条发展廊道,包括沪昆走廊(鹰潭-南昌-高安-新余-宜春)、京九走廊(赣州=南昌-九江)、向莆走廊(南昌-抚州)和景铜(景德镇—南昌—铜鼓)生态走廊四条主要廊道,四大廊道形成“夫”字形发展结构

3.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级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包括:

规划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即南昌中心城区;

规划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两座,为抚州城区和丰城城区;

规划大都市区县级中心9座,分别为高安城区、樟树城区、余干县城、进贤县城、东乡县城、永修县城、奉新县城、安义县城、靖安县城;副县级中心3座,分别为云山镇、大城镇和温圳镇;

规划大都市区重点镇21座。

规划大都市区一般镇84座。

4.大都市区用地发展导向

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除了区域性设施用地外,年大都市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建制镇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年大都市区内城市及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

5.次区域发展指引

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将大都市区划分为都市化地区和生态特色发展区,形成7个次区域,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引导。其中:

都市化地区主要包括大都市区核心区、昌北城镇发展区(昌北空港、桑海开发区和永修)、丰樟高城镇发展区(丰城、樟树、高安)和抚州城镇发展区(临川、东乡)。该区应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突出区域特色和建设优美环境,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

2~9F/h6K)`0M7M;D

生态特色发展区主要包括湖东特色发展区(进贤、余干)、九岭山生态人文特色发展区(奉新、靖安、安义)和阁皂山生态特色发展区(丰城及樟树南部)。应以生态保育和恢复为主,寻求经济发展诉求与区域功能要求的契合点,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引导城镇相对集中、集约发展。

第六章.打造安全高效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1.大都市区铁路系统规划

客运铁路系统主要以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为主干,普通铁路为补充。快速铁路形成“两横两纵”的网络布局。横向包括沪昆客专和昌景黄客专;纵向包括京九客专和向莆铁路。利用客专与城际铁路组织开行“八放射”的城际班列。建设“六射一联”市郊铁路的网络。

大都市区货运铁路系统由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组成。主要以向莆货运铁路、南昌-修水铁路、南昌-万载铁路和南昌西环线为主,以京九铁路、沪昆铁路、京九铁路抚州支线、丰洛支线、吉武铁路和鹰梅铁路为辅助。

2.大都市区公路系统规划

规划大都市区形成“一环两联八射”的高速公路网格局。中心城区外围高速成环;“两联”为西绕城高速外绕线和东乡-昌傅-奉新高速;“八放射”包括(南)昌九(江)高速G70、(南)昌铜(鼓)高速G60N、(南)昌上(栗)高速S38、沪昆高速G60西段、(南)昌宁(都)高速G、福银高速G70南段、沪昆高速G60东段、(南)昌德(兴)高速S36。依据江西省省道网规划加密大都市区内国省道网,规划国道网形成以南昌为核心的“十射一联”结构,“十射”包括G(永修方向、樟树方向)、G(永修方向、抚州方向)、G(高安方向、东乡方向)、G、G(靖安方向、余干方向)和G;一联为G。

3.大都市区航空规划

扩建昌北国际机场,新建第二条跑道,飞行区等级为4F,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建设昌北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实现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公交、长途、自驾、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迁建青云谱机场,选址位于瑶湖东侧,占地4亩,满足中航工业洪都现有产品及后续产品试飞要求。

新建抚州机场,定位为支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

推进樟树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定位为支线机场。

新建高安、奉新、靖安3个基地通用机场,丰城和余干规划2个一般通用机场。

4.大都市区水运规划

结合赣江尾闾工程,规划“两横一纵”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格局,“两横”为信江、赣江东河和信江西大河,“一纵”为赣江。恢复抚河河道通航能力,重点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5.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包括核心枢纽和辅助枢纽两级,形成“三心十一辅”的布局结构,形成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体系。

三核心枢纽包括昌北综合交通枢纽、南昌西站客运交通枢纽、向塘综合交通枢纽。十一辅助枢纽包括:南昌站枢纽、南昌东站枢纽、永修枢纽、奉新枢纽、安义枢纽、高安枢纽、丰城枢纽、樟树枢纽、抚州枢纽、东乡枢纽、余干枢纽。

6.大都市区供水规划;^6_(

:G9m:

积极探索都市区区域和鄱阳湖流域水源地联动,建立水资源联动机制,适当建设一些区域性水厂和供水管网,进行跨区域供水,提高都市区供水的安全。

(N"t*P0O#

4h3x

第八章.大都市区核心区规划1.核心区人口与城镇化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打造核心增长极,壮大城市规模,以产业发展引导人口集聚;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有序推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至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约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7%,城镇人口达到约万;至规划远期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约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85%,城镇人口达到-万。

2.城市发展方向与战略空间布局

基于鄱阳湖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要求,核心区东、西方向不宜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源主要沿京九、沪昆廊道聚集。因此,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主要为向北、向西南和向南。

与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对应,规划提出将南昌大都市北翼的昌北片区、西南翼的石埠片区和南翼的向塘片区规划作为南昌重要的战略潜力地区,纳入南昌中心城区发展框架,预留用地,承接人口疏解与中心功能外溢,是大都市核心区的副中心和新兴增长极。

3.城市开发边界

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划定南昌城市开发边界:北至桑海开发区与永修县边界,南至G60沪昆高速公路,东至塘南,西至石埠,边界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4.核心区空间结构

按照建设“揽山临湖”的山水都市发展要求,控制东部鄱阳湖滨湖生态敏感区的发展,西部新建撤县设区,高速公路外移,梅岭揽山入城,城市向昌北、石埠和向塘拓展,形成“东湖西城,半环城市半环湖”的总体空间格局,形成“多中心+多廊道+圈层式”的空间结构。

“多中心”指建立由一个南昌城市主中心,昌北、石埠、向塘三个城市副中心,多个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多层次功能网络。

“多廊道”指对应大都市区的发展廊道,包括沪昆走廊(鹰潭-南昌-高安-新余-宜春)、京九走廊(赣州=南昌-九江)、向莆走廊(南昌-抚州)和景铜(景德镇—南昌—铜鼓)生态走廊。

“圈层式”指将大都市区核心区由内向外进行差异化发展指引。其中,内圈为更新提升地区、中间圈层为优化拓展地区,外围圈层为战略潜力地区和郊野发展地区。

5.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由高速路、快速路共同构成双环骨架路网,即高速环线和快速路内环线。

高速环线由东绕城高速、西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构成。

快速路网结构为“六横三纵”,六横为北外环快速路、孔目湖大街-富大有路、九洲大街、昌南大道、小蓝大道和富山五路,三纵为枫生快速路、高新大道和天祥大道。其中,利用以昌南大道、天祥大道、富大有路-孔目湖路、枫生快速路组成大都市快速内环线。

2)城市铁路(轨道)系统规划

核心区与外围县市及核心区内部的交通联系主要以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为支撑。

市郊铁路系统布局结构为“六射一联”。城市轨道网格局结构为“环+放射”。依据《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调整》的轨道网络规划方案,新增增6、7和8号线形成市区轨道环线,新增9号线联通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1、2、3、4号线延伸与市郊铁路在昌北机场、九龙湖和向塘枢纽换乘衔接。

货运铁路包括现状南昌西环线、沪昆铁路和京九铁路,新建向莆货运铁路、南昌-修水、南昌-万载铁路、龙头港疏港专用线。向塘西站和乐化站作为南昌铁路货运主枢纽。

6.核心区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五个产业片区,分别为核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昌北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望城都市产业区、昌南先进制造产业园。

核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依托红谷滩金融商务区、红谷滩新区商业中心、八一广场中山路商业中心发展高端商业、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大昌北临空经济区主要依托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发展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瑶湖创新中心、昌东都市型产业园发展航空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科创研发、创意设计、大数据等产业。

昌南先进制造产业区主要依托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阳中小型创业园等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医药医器等产业。

望城都市产业区主要依托望城开发区发展都市型产业、楼宇经济、休闲旅游、总部经济等。

+B{9[,s#t-n*T

第九章.创新大都市区体制机制建设1.建立大都市区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成立南昌大都市区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由领导小组召开由各省支部门以及南昌、抚州、九江、宜春和上饶等城市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商讨区域性发展事项和重大建设工程,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制度化的沟通、协商和决策,有效推进大都市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协调发展。

由联席会议审议和推进大都市区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战略性发展地区的规划管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鄱阳湖流域的管理协调、生态敏感地区的一体化规划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等事项的区域协调或合作。

2.建立相邻行政区的沟通和意见征询机制

永修的发展应与昌北临空经济区和桑海开发区发展相协调,丰城发展应与樟树发展相协调,高安-大城的发展要与南昌石埠地区发展相协调,抚州中心城区的发展应和昌抚一体化示范区及进贤南部地区发展相协调,鄱阳湖滨的县市发展应相互协调,安义、靖安和奉新发展应相互协调。

涉及跨政区和与其他政区比邻的规划建设事项,应征求相关政区的意见,如有分歧意见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或裁决。各市在报送省级部门审批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应一并上报相邻政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

3.推动“多规协调”工作

依据大都市区规划,汇总规划、国土、林业、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专项规划,将有效的控制线和斑块成果建立数据库,建设统一编制期限,统一空间坐标系,统一分类标准的多规协调平台。

4.突破产业发展体制性障碍

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打破企业、行业垄断和地方壁垒,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实现大都市区的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大都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联盟,构建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组织机制;建立大都市区协调发展引导基金,专项用于产业协调发展项目支持。

喜:樟树划归南昌大都市区,樟树机场改干线机场军民两用,规划樟树-高安-奉新高速。

忧:丰城定位南昌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樟树定位成南昌都市区县级中心城市,且排在高安之后。与樟树经济发展完全不符。

副县级中心高安一个,重点镇丰城3个,高安3个,樟树仅临江1个。

毕竟樟树离南昌比丰城,高安远很多,能划进南昌大都市区很不容易,但是在南昌都市区和丰城,高安的定位比相对有一定落差。樟树同城整理报道~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皮肤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10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