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老树新枝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覆盖在张大志家门前一棵大樟树上,几根粗壮的树枝也被压断了。冬去春来的时候,冻坏的老樟树竟然长出了嫩嫩的绿芽。一天上午,红安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邀请老张重操旧业,烧制一批建房用的砖瓦,这让张大志做梦都没有想到。张大志今年69岁,曾经是一位泥瓦匠,技术娴熟,能烧制出漂亮的砖瓦,在当地小有名气。张家算得上是泥瓦匠世家,张大志是第五代传人。上百年来,泥瓦匠这门手艺,不仅是张家人谋求生计的主要途径,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少荣耀。清朝晚期,张大志的曾祖父因泥瓦匠手艺精湛,被县衙府指定为官方泥瓦烧制人。门前那棵大樟树就是当年县衙赏给张家的,据说,送樟树是取张姓的谐音,“樟树”、“张术”,喻意张家烧制砖瓦的技术过硬。我认识张大志是在40多年前,我们两家相隔30里地。那时候,农村基本上没有楼房,乡亲们都住在土木结构的砖瓦房里。条件好一点的,墙体用烧制的青砖,条件差一点的,墙体则用土坯砖,不论是青砖房,还是土坯房,房顶上一律要用泥土烧制的青瓦。由于盖房子对砖瓦的需求量很大,泥瓦匠这门手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当时的张大志20来岁,靠烧制砖瓦这门手艺游走他乡,在为乡亲们烧制砖瓦的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烧制砖瓦,既是一件体力活,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同时,全过程都受制于天气变化。天晴、高温、烈日炎炎是制作坯子的绝好天气,而在初冬时节,大地披霜的时候,则最适宜烧制砖瓦。张大志对烧制砖瓦这个手工活做得相当认真,从泥土选择、和泥制坯,到分类晾晒和装窑烧制,每一道工序他都做得细致入微。他制作的泥瓦,两面光滑,上下匀称,弧度适中,棱角分明,经七、八个小时的火烧和几十个小时的封闭、冷却,青灰色的砖瓦坚如铁块,轻轻敲打,会发出“当、当”的带有回音的清脆响声。在我的记忆中,老张的泥瓦匠手艺红火了好几年。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农村的楼房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泥瓦匠的手艺才黯然失色,短短几年时间,这门延续了上千年的手艺,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张“失业”的那一年,儿子考上了某职业学院建筑专业,毕业后,两个同学共同创立了一家建筑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业务越做越强,已经是当地建筑企业中的明星。张家门前的大樟树已在这里生长了多年,树上的鸟儿飞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拨接一拨,绵延不断。枝头的嫩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绿,循环交替。年近古稀的老张,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大樟树下,沏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默默地品味着曾经的荣耀和辉煌。几代张家人,从事的手艺都与盖房子有关,从黄泥制坯到水泥钢筋,从土窑火烧到电脑绘图,变化和反差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是今非昔比,但老张心中的泥瓦匠情结依然挥之不去。每当与别人谈论起泥瓦匠手工活时,他总会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就在老张自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去做泥瓦匠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县里决定对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需要烧制一批青砖、青瓦,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慕名找到老张,想请他出山,烧制砖瓦。得知客人来意后,老张既兴奋,又犯愁。虽然是老手艺,但毕竟有几十年没做过,现在年龄也大了,他担心烧不出当年那种品质的砖瓦。然而,出于对泥瓦匠手艺的一份痴情和留恋,老张在短暂的犹豫后,还是答应接下这桩活。送走客人后,老张立即着手做前期准备工作,他找出了被大雪压断的樟树枝,精心制作了一套泥瓦匠工具,瓦坯筒子、砖坯匣子以及夹板、木尺、弓弦,一样也不少。制作完成后,老张看了又看,擦了又擦,生怕出现偏差。这些工具,经他几番打磨,件件都显得格外精致,端在手上,一股浓浓的樟树香扑鼻而来,这香味沁人心扉,令人陶醉。制作砖瓦的那一天,老张一大早就起床了,他叫上两个儿子和孙子,带着锄头、铁锹,来到了当年制作砖瓦坯子的采料场,筛选黏性强、光泽度高、品种好的黄土,经过碾碎、遴选、搅拌等工序,老张就开始按照最传统的方法,制作砖瓦坯子。两天后,上万块光滑漂亮、大小适中的砖瓦坯子,将不大的晒场摆了个满满当当,一排排、一列列,摆得整整齐齐,非常好看。三个月后,这批砖瓦经过烧制,将会用于修补古老的明、清建筑,到那时,古老的房子将会披上新装。三步教你置顶中医治疗白癜风的价格白癜风能治好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10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