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青山绿水!

每一张定格照,都是宜春写意。

绿色生态宜居!

每一组修饰语,都是宜春写真。

我大宜春棒棒哒!昨晚,宜春的有机农业被中央台《新闻联播》单条播出啦,全面介绍了我市策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生态,

向来是宜春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

守护青山绿水,

也一直是宜春人锲而不舍的追求。

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据:

全市被列为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重点建设范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8%,主要河流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县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2个、省级生态乡镇个、省级生态村98个、市级生态村个,均位于全省前列。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高产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

这一张张熠熠生辉的“烫金”名片,是对近年来宜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褒奖。然而,这些国字号的“烫金”名片并不代表宜春的“终生美丽”,“生态王国”之于宜春,不仅是美誉,更是责任。

“三区规划”定战略

做强“丰樟高”,走循环经济之路

坚持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丰城、樟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和丰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高安建筑陶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丰樟高循环发展,建设“丰樟高循环经济示范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目前《丰樟高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正广泛征求意见。

做大“袁上万”,走绿色发展之路

采用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构建以低碳工业、生态农业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袁上万绿色发展,建设“袁上万绿色发展典范区”,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目前《袁上万绿色发展典范区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正广泛征求意见。

做美“昌铜四县”,走生态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优良地区绿色崛起新模式,实施好靖安、奉新、宜丰、铜鼓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建设“昌铜四县生态发展先导区”,把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宜春的名片、江西的样板、全国的亮点。

目前《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已于年8月获省政府批复,昌铜12个专项子规划于年6、7月分别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定,10月由市政府批复。昌铜四县同时创建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占全省四分之一。

“三金工程”促赶超

编制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三金工程”项目册》,共收集整理“三金工程”项目个,总投资亿元。

“金桥”工程,建设高速沿线两侧各2公里、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带,构建连接鄱阳湖和洞庭湖两湖生态经济区、“路在林中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金桥。

“金牌”工程,打好生态旅游、禅宗文化、有机农业、运动健身、长寿养生5张牌。推进60万亩有机农业、70万亩有机采摘、80万亩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推动铜鼓、靖安整体打造有机农业县,做活生态经济文章。

“金山”工程,重点发展林下经济、竹木精深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文化博览等产业,把良好生态“金山”变成富民“金山”。截至年12月底,“三金”工程个项目已开工个(其中完工27个),开工率为83.78%。

“多方联动”达共识

强资金保障,市财政设立1亿元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发展资金,并拟定了《宜春市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发展基金补偿办法》用于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加快绿色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了规模亿元的宜春市绿色生态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业、高新产业发展等。

融生态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将“大生态”理念融入社会各领域,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共治共管共享体系。开展“宜春好人·绿色发展系列”评选活动,年评选表彰宜春好人名;年9月在南昌举办全省首个生态文明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收集相关信息达到6万多条。

“多措并举”创特色

招“生态商”,编制《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招商引资项目册》,年3月在深圳举办了全省首个生态招商会,现场签约重大项目20个,合同资金.2亿元;5月又在香港举办生态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重大项目15个,签约总资金达17亿美元。

抓“生态+”,将“生态+”理念与“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升级”工作相结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和富硒农业的意见》、《关于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升级的意见》等,对产业升级进行再部署、再动员,着力培育绿色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撑,努力实现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双提升。在奉新实施“生态+”产业试点工作。

创“生态牌”,继靖安、铜鼓县之后,宜丰县于年9月顺利通过了环保部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待正式批准公示,我市将实现全省唯一拥有三个国家级生态县设区市的跨越。截至年底,我市共有国家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县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2个、省级生态乡镇个、省级生态村98个,走在全省前列。

绘“生态图”,突出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制定市水污染防治方案、“河长制”方案和市级会议制度,在全市境内所有江河、湖泊、水库及山塘积极实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道管护模式和“一图一表一策一考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镇村联动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等试点工作。

立“生态法”,启动昌铜生态经济带立法工作,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条例》作为全市首个地方立法工作予以推进。

造“生态云”,在靖安县开展“生态云”试点,探索打造“生态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大数据平台结合,挖掘生态数据在云端的深层次运用,探索政府社会管理、灾害预警、休闲养老、智慧旅游等多领域的大智慧管理模式。

建“健康城”,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出台了《宜春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实施意见》,以六大健康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36项重点项目建设,年11月6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

编“负债表”,启动宜春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结合省厅技术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改进调查方法,积极开展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填报,目前已完成自然资源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审核,正在进行评估论证和成果转换。

来源:宜春市生态办

编审:欧阳新建、章芳

编辑:赖莹

小编想和你做个朋友!我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103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