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人系列之《简读》(二),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分为“移民”“祠堂”“家族”“会馆”“人物”“纪事”“地理”“传承”等八个篇章。书中所有篇章均由本地作者撰写,该公众平台将按目录逐篇推出。

这里。优美音乐伴读

目录

移民

乡关已远德阳在……高建平(1)

日久他乡即吾乡……尹帮斌(16)

祠堂

中江宗祠的文化观照王文襄(33)

广汉祠堂…………陈立基(51)

连山李氏金华殿…廖继荣(55)

家族

罗江范仲淹后裔…赖安海(58)

孝泉姜氏家族……邹贵兴(70)

会馆

话说中江会馆

与中江镇江寺盐业会馆张宗政(74)

什邡古会馆记略…杨剑(82)

德阳广东会馆南华宫…米运刚(85)

人物

李广田在罗江………赖安海(89)

中江著名诗人谢绪岷…谢扬勤(98)

德阳潮扇传人杨占勇李铮()

纪事

德阳电缆工业诞生记…付登华()

丁老总雕像诞生记……孙岩松()

地理

德阳老县城街道录…谭金强()

话说绵远河………尹帮斌()

传承

羌汉山歌绕九顶…冯再光()

仓山大乐的源与流…邓天有()

罗江范仲淹后裔

赖安海

四川古罗江县东,群峦起伏,山明水秀。去城3.5千米处,山环坝野开阡陌,水绕村舍、气象万千。马鞍长梁横卧东北,玉脑虎山环列西南;从安县五郎沟发源的黄水河,纳金山溪水汇为干流,入坝西北,傍虎山响石溉良田三千余亩,出坝东南豁口合鄢家岭水下注纹江。坝因唐天宝年间玄宗皇帝避乱入蜀,于此驻扎御林军而得御营之名。清属罗江东村七甲,光绪年间兴场,民国29年(公元年)改御营乡,年撤乡建镇。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不休,“人烟断绝凡千里”,地处成都门户的罗江县,“生民凋瘵,邑几为墟”,康熙六年(公元年)全县人口仅丁。随着清朝廷对四川进行空前规模的大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田野荒芜的御营坝顺应复苏。雍乾时,广东嘉应州兴宁县民,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二十世孙范养源率家小入蜀,前后两迁,定居罗江县御营坝开基立业,演绎出“美轮美奂”的传奇。

范养源入蜀开基

范养源(公元-年),字谨陆,谥成创。广东嘉应州兴宁县人,范仲淹二十世孙,四川省罗江县创业始祖。一世祖范仲淹生四子,长纯佑、次纯仁、三纯礼、四纯粹。范养源属长房纯佑一脉,《名派歌序》为“仲纯亘如万千伯,大均良文与璝德。儒克桥嘉启寓源,会明成师日派接”。世系为:范仲淹→纯佑→如节→衍(亘三郎)→芊(万二郎)→滋文→远岗(伯十郎)→大四郎→均甫→良祐→文质→璝→德明→儒→克承→桥→嘉贤→启东→寓玉→养源。范仲淹三世如节,北宋末自江苏吴县移居福建清流开基;四世亘三郎(范衍)自清流移居宁化县石壁村开基;六世千二郎(范滋文)自宁化县移于上杭县南湖村安乡开基;七世伯十郎(范远岗)值宋末乱自福建上杭县南湖村移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清溪开基;八世大四郎自清溪移近处东碓滩开基;十世良祐自东碓滩移于嘉应州兴宁县南厢合湖堡鸭湖垅开基,尊为兴宁始祖;二十世养源自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南湖移居四川罗江县东村御营坝开基,尊为四川罗江始祖。

范养源二岁时,父亲范寓玉病故,家贫无依,母亲彭氏改嫁同里廖期进,彭氏托堂叔麟公抚养。年长,范养源以贩酒为业。性“廉而洁、刚而毅”,虽因贫废读,却谨遵祖训,“以孝悌为本,忠信为主,无市利心”,故为亲友所重,娶同里何姓女为妻,生三子二女。长子君会、次子作会、三子韶会,长女嫁长乐县邓龙英、次女嫁兴宁县祝湖潭曾郁文。雍正初,广东遇灾大饥,范养源闻四川丰稔,且人稀土沃,乃将家产卖与族人,得金十余两,于雍正五年(公元年)春举家由广东兴宁县入川。时长子君会19岁,新婚不久;次子作会13岁,尚在读;三子韶会不满周岁。全家六口路径江西、湖广、云南、贵州。途中正苦于无费时,夜宿一旅舍,有同住旅舍者,失金九十两。范养源妻沐浴拾之,即携与商。范养源对妻子说:“取与由人,富贵在天。贪天不祥,夺人不义。且我孑身无助,忍以区区者丧其良心,伤厥后人哉!急付失金者,毋自污”。后来范养源入蜀创业有成,人谓之“懿行”之报。雍正五年(公元年)夏,范养源抵川东荣县何家崖,佃曾氏田,贩布兼耕,勤俭十六年,积金余两,于乾隆七年(公元年)迁罗江县东村御营坝购玉螺(脑)山雷姓业定居开基,时年66岁。又历八年,乾隆十五年(公元年)74岁时始于御营坝东马鞍山侧长梁子造老屋两正两横,陆续买马鞍山、响石板二庄及罗江南街奎星阁街房数处。“其性极仁,其心尤孝”,每逢寒食且东向长号,以不能拜扫祖宗为憾。草创后即于县城南街费金千余建祠堂永为子孙追养之地。《范氏族谱》云:“公生而孤苦,长而困阨,卒能砥行励节,上承(先祖仲淹)义田之风,下启报本之意。虽古之肩大任,肇鸿休以豪杰自命者不多让焉”。

士农工商绍宗功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范养源去逝,子三人在母亲何孺人主持下分家析居。长子君会随父创业,常年经商在外,于家贡献尤大,承继香火堂老屋及南街房屋;次子作会于家主事农桑业分老屋北马鞍山庄;三子韶会,课读兼耕,业分坝西响石山庄;另存义田作节会祭祖、族人扶贫恤孤、奖励子弟功名之费。至是范养源三大房子孙个个奋发有为,仅数十年间光景即富甲东村。光绪时,御营范氏“行善举,兴场镇,办书院”,成罗邑东村望族。

范养源去世时有三子,孙十二。光绪罗江《范氏族谱》卷上《祖讳歌》颂云:“御营三祖十二公,孟君玮瑞琮瑛翁;仲作琇瑜并瑚琏,季韶琳琏珠珖终。”

二十一世祖大房范君会:养源公长子。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年),殁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享年84岁。君会公8岁入塾,未几家贫废读,稍长随父经商贩酒为业。年19随父母偕弟,与新婚妻子陈氏负宗器入川东何家崖贩布兼耕,虽脚有微疾,却从不懈怠。初佃曾姓田,天旱无余水,君会遵父命学屯田法(蓄冬水)以备来年育秧,次年五月中旬天忽大雨,荣昌四境无稻秧,独所佃田得以全栽获丰收。乾隆七年(公元年)随父创业御营坝,经商兼耕、愈勤愈俭,上继父志、下襄家政,创基业、开鸿庥,尤于县城街房购置、祠堂修建出力居多。《范氏族谱》云:公“每当大任,不避艰险,黜纷华,淡利禄,务农桑,谨节用,崇信义,敦礼让,雍雍独有乡先生之风”。妻陈孺人生四子四女。长曰明玮,玮生五子:成鋆、成锦、成锐;次曰明瑞,生四子:成樑、成彬、成桢、成善;三曰明琮,生五子:成楝、成槐、成松、成柏;四曰明瑛,生一子名成杞。

二十二世明玮:君会公长子。少时家贫而辍学,年稍长随亲由荣昌迁罗江御营,独立自任,开荒垦土数十年,辅祖与父创基立业。分家析居时,欲与明玮多分,明玮不以劳自矜,不以功自夸,坚持均分。其性若拙,一身勤俭、正直,言行一致。

二十二世明瑞:君会公次子。少时孝友敦笃,性情豁达,天分卓越。初就读,见韩柳文章辄好之,颜柳字法辄慕之,尤嗜读先祖文正公所著。每读文正公《家范》,且慨然曰:“大丈夫当如是”。于是潜心奋志,兀兀穷年。又精古调独弹,伯牙莫遇。其不以一名显、不以一执终,淡功名,亲耕作,勤家政,子妇耕馌,儿孙课读。古稀之年精神倍建,鹤发童颜,飘飘然几类辟谷之人,享寿84岁。

二十二世明琮:君会公第三子。少入塾就读学文即能,学书即工,族党中罕见。其性恰适,不屑人间富贵,志在高山流水,凡事无所羁縻。罗江地处冲衢,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嘉庆镇白莲教事,地方差役频。范氏为御营首户,供命尤多,叔伯兄弟间虑乏,明琮慨然身任,经数十年无族忧,使家人忘其公务之繁。

二十二世明瑛:君会公第四子。少时父兄命读,质稍纯。禀父兄曰:“愿躬耕以就养”。父兄从其志,乃终岁勤劳,历寒暑而不避。族党中懒惰者匿之不敢见,使后辈俭而不奢,知稼穑艰难,士农工商尽其所能,不妄为,事以勤。

二十三世成樑:明瑞公长子。幼时露英气,长益沉毅有为。曾曰:“大丈夫当有远大志向”。自命立志遵先祖“忠厚传家”遗风,作第一事业。年十六弃科举,力学治家,代勷家政。诸事草创,支用不足,始以为耕,治生产,家益丰,屋列东西,声和伯仲。历艰辛四十余年,增业至三百余顷。率先实现大房的第二次创业,人咸以为荣。又念祖父入蜀开基不易,遂于道光十八年(公元年)倡将老香火堂改建为祠堂,行礼法以遵崇。原广东老《谱》自文正公一世列名派二十五世,自二十世养源公入蜀开基已历余年,子嗣续至“日”字辈,族繁人众不下百户四五百人,急待拟昭穆班次。乃召集三大房共议,修定族规,续修《族谱》,续排三大房名派班次。大房老香火堂君会公后裔世派续为“肇建培元宗正永芳”;二房马鞍山庄作会公后裔世派续为“济美长怀天锡福祥”;幺房响石山庄韶会公后裔世派续为“继世增荣家必昌”。修《谱》一事命侄子、国学生师宣执笔。至是族人未有敢越规矩。其治家,法肃词严,族人无不心悦诚服。其性崇节俭,不习悭吝,尚义轻利。凡族戚有急均酌量周济。晚年,寡言语而亲师友,课耕读致词者三。

二十三世成彬:明瑞公次子,成樑公仲弟,二十世祖养源公开蜀基后第一个获得武科功名的武生。甫幼读书即知力学,择友敦能重义。及长读史,慕汉淮阴侯李将军(广)之为人,及县试文童,一试未中,遂弃文习剑射,同习者莫与争能并骑。后赴武生试,胜出,补弟子员为武秀才。是时,考场观者皆谓其为儒士而不识为武人。屡于省应武举不中,退理田园教子弟习武,又建宗祠,修庙宇,拾药拯疾,捐金济孤,乡人颂其德。

二十一世祖二房范作会:二十世祖养源祖次子,君会公仲弟。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年),13岁随父入蜀创业,奉父命学机杼,以为将来开办纺纱织布机坊之备。作会竭力学习毫不怠荒,并初有所成。年29岁随父兄定居罗江御营坝,因兄经商,乃弃前业,务农桑、勤耕作,不避风雨数十载。其性坚贞,行为刚毅,强不避、弱不侮,且养亲事兄尤恭敬。

二十二世明琇:作会公长子。甫数岁,父亲令其识字,十能辨其八九,屡试无讹。七岁授读,颖悟超人。十二岁能文,聪明异众,补弟子员,为养源祖开蜀基后的第一个文科秀才。遂习举子业,戛戛独造,作六七艺几乎胸有成竹,无疏笋气者。后屡赴省试不中,乃索取中举者闱文阅之,叹曰:“得功名以此等文,吾当披发入山,羞与为伍”。即退居林泉,于马鞍山庄课读为乐,诲族人子弟及乡人子,十数余年,四方均沐其教。

二十二世明瑜:作会公次子,明琇仲弟。生性仁爱,敦敏,不屑句读。曾言“志不在功名”“不为良相以救世,吾侪敢不勉乎”。乃专心习医,得其秘。求医者不论贫富,求珍者不拘有无,以济人为念。其兄业儒,凡家中诸事一概任之,不以俗事忧父兄。则医人、殚精神,崇节俭、整齐严肃,愚鲁者化之、灵敏者勉之。

二十二世明瑚:作会公季子,明琇、明瑜弟。天性英敏,人材俊雅。少时读书有识则明;长为文章,无微不入。诚前贤之所赖,后生之所负者。年弱冠娶刘氏,婚后不久明瑚病卒。妻刘氏时18岁,守节四十五年。罗江知县李桂林奉文赠书“操贞金石”四字。道光四年(公元年)奉旨入烈女祠。清嘉庆《罗江县志》卷二十五《烈女志》有传。

二十二世明琏:作会公第四子,明琇、明瑜、明瑚胞弟。年十五选入国学(相当于今国家重点大学)。肄业归乡,世务谙练、人情洞达,举办邑中公务,皆称公平。入而齐家,不愧宗子;出而携物呼为吉人。晚年家居,以孝敬著,训教子弟、课耕读、创基业、构华宇,宏纲烂如,卓卓人寰。乃养源祖二房第二次创业,振兴马鞍山庄之大成者。

二十三世成凤:作会公孙、明琏次子,号舟山。少时貌若愚,行若拙。师授《四书》,读至《得见有恒》章与《大学》“格致”、《中庸》“笃行”、《孟子》“知言养气”,茅塞顿开。乃奋读,励精求道、日不窥园者十数年,出而县试第一,补弟子员而为秀才。后设馆马鞍山丹桂书斋,以孝弟为先,讲贯《六经》。不以句读为务,倡:“文以明道”“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为能也”。

二十一世祖幺房范韶会:养源祖第三子。入川时方一岁。及长,读书从师必以德业为先;择友必以胜己为尚。曾言:“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不迷其途,不绝其源,此古之学者也。”应童子试,屡冠军,后多次赴县考不第,退而居御营坝教子弟。其饱诗书、工琴瑟,风流磊落,豁达闲静。每每操琴以娱双亲,与兄和乐。年39岁殁。御营范氏一门,有为者多出此房。

二十二世明琳:韶会公长子。年16父病故,时仲弟9岁、季弟6岁、四弟仅3岁,乃弃读,主持家事。纷而能理、乱而能治,母见之喜甚,几不知为寡。明琳独任家事,惨淡经营,余暇考究经典励其学,族党服其明辨,乡人钦其义型。其天分卓越,学力纯粹;曷克以明光,垂裕后世。积金置业为一家之长、一族之尊者。

二十二世明琏:韶会公次子。9岁丧父,遵长兄明琳公教,时耕时读,年弱冠代理家政、里党事务,与兄同办不辞辛劳、不矜能,以故外无横逆、内无凌竞。兄弟间循循然各安其分,皆明珽德气所感。

二十二世明珠:韶会公第三子。少时入学即静而不浮躁。积五年,《六经》皆备,讲贯即识。命为文无俗尘气;命作诗,出自性情。十余岁试即不落人后,先辈莫不许为光宗之子。及壮,家事多故,与兄同理,不暇专读。惜天不假年,32岁病殁。妻叶氏生二女,抚长兄明琳第八子成礼为嗣。叶氏命成礼读书、学射,援列成名,职居卫千户,更为创置田业以广其裔。族人举旌恩赐节孝,知县李桂林赠书“名扬四海、阃范千秋”。

二十二世明珖:韶会公第四子。三岁父丧,守母训、遵兄教。命读不倦、命耕尤勤,数十年无矜能傲长之气。其性平和,使母无孤幼之叹;爱亲敬长,免兄生独无之忧。长子贡生,次子为经商奇才。创华宇、置田业,家累金巨万,处之平和,谨守廉俭家风。

三十二世成衢:明珖次子。少时入塾,临帖一学即工,惜以疾废读。养病间却成就了一代商业奇才。对行商买卖有着极高的天赋,某地某物价格多少?某年某时买某物卖某物倍利,屡行屡利。遂与伯兄和衷共济、赞襄共事,主持谋划积金创下田产千余亩,阡陌交通焕然。又历十年重建响石山庄,山庄美轮美奂,实现了幺房一脉第二次创业。其一生,孝以事亲,交友以信,治家以公,一家五世同堂,一百余口,处之和睦。至于修桥补路、施药济贫无不力行。惜早父兄先去。

范养源子裔或农或商或工,或从事其他各业,皆以“忠信”为本,多所作为。且从文从武取得仕宦科名者亦众。自范养源第三代孙(范仲淹二十二世)范明琇于乾隆中(约年前后)补弟子员(秀才之优者)“泮水生香”始,至光绪十六年()范氏刻《族谱》止,年间取得科名47人,出而为官4人。其中:国学生(相当于今国家重点大学毕业生)24人,文庠(增生、廪生等)生(文秀才)13人,武生(武秀才)7人,贡生3人。范养源四世孙范成礼官千户卫、五世孙范师江官州同、五世孙范师宗钦加六品衔、六世孙范日刚官卫副府。范师宗于乡德高望重,光绪时行善举,于御营坝捐修太平寺和戏台,动员乡人近寺建场兴市,为御营坝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乡人颂之。

近现代,御营范氏人才辈出。以养源公第三子韶会公之后、七世孙(范仲淹二十六世)范英士为代表。

范英士,本名范继森(公元—年),四川知名人士。范英士幼聪慧,五岁入乡学,不数岁已通读《四书》《五经》。稍长,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罗江县立高等小学、成都职业学校、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文学预科。在北大读书期间,受实业救国影响,转入天津棉业专科学校。年从棉业专科毕业后职胶济铁路办事员,旋改《合力周报》编辑、川东师范教员。年,范英士在成都结识了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成都特支书记刘愿庵,经刘愿庵举荐,范英士任川军第三师宣传科科长,得与担任第三师组织科科长的陈毅共事并合办《武力与民众》杂志。在刘愿庵、陈毅两位早期中共党员的影响下,配合他们为党做了许多工作。年,受川军第3师师长陈鼎勋之命出任3师与28师合办以反对蒋介石为内容的《白日新闻》主笔。年改任壁山县县长,抵任后与壁山县中共地下党员傅世玙相识,竭力支持其在壁山的革命活动,并介绍傅到成都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务长。年,范英士离职回成都,先后任《四川日报》编辑、成都市通俗教育馆馆长、川军28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北县县长、四川省建设厅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四川省供销社主任。其间:年春,在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及时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的同乡何伯衡的支持下,赴日本考察学习,受托全力调查日本之作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范英士,积极配合已担任国民党交通部常务次长的卢作孚做好上海企业、大学的迁建规划与选址工作,此期间得有机会结识中共重庆办事处领导人周恩来及其夫人邓颖超。范英士妻子李光岱积极参加了邓颖超领导的“抗日救国”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年,范英士出任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是年成都地下党员黄梦谷被国民党特务追捕,避于其家。应黄要求,范英士迅速通知重庆学运书记杨伯凯转移。年,中共地下党员刘泓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逮捕,押解途中逃脱后到成都范英士家躲避半年。年,范英士以四川参议员身份进入省参议会主办《政治评论》杂志,多次刊登抨击国民党征兵、征粮、打内战的文章,同时利用参议员身份多次保释被特务关押的进步人士。年,杨伯凯(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之一)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后,家庭十分困难,范英士每月派人送大洋30元资助,直至年解放。这一时期,范英士还在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伯衡处募捐黄金两,托人转交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夏逊,帮助解决中共成都地下党组织活动经费。年3月,范英士经民盟中央委员韩文畦介绍加入民盟,任成都市民盟委员。年,国民党反动派在成都制造“四?五”事件,在成都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黄梦谷被特务软禁,范英士设法将黄救出,黄辗转赴上海,范英士托人送去银元以解决生活之需。此外,还帮助地下党组织向各地秘密邮寄《三大政策》《土地大纲》,为党的革命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范英士历任成都市甫澄中学校长、成华大学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成都市委员会秘书长。范英士作为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拥护党的领导,为党为人民尽心尽力工作,晚年犹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年,常与海外亲友联系,介绍祖国的大好形势,每每借诗文以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年10月18日,范英士病逝于成都,享年89岁,骨灰安葬在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氏老宅后。

民国时,御营坝范氏后裔、光绪秀才范育生,青年从军,晚年归乡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年,范育生见场镇仅两间教室的初级小学破难不堪,四个年级轮流上课,遂带头捐款,动员乡民集资建设,乡民纷纷响应。当年建成教室6间、礼堂一座、教师寝室4间、厕所2间,成为当时罗江县乡场最为完善的初小,为乡人所敬仰。

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2月,以山东济南一中为主体的流亡师生,在教育家孙维岳、著名作家李广田(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带领下,辗转七千里来到罗江,受国民党教育部令定名国立六中四分校,校址设罗江县城陕西馆巷三圣宫。因罗江中学已停办十年之久,四分校决定在本地招收名学生,孙校长提出必须招一个班的女生。由于著名诗人方敬(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李广田、陈翔鹤(中共党员)等担任教师,报考者众。在众多的考生中,御营响石板范氏一房就有七名子女被录取,其中男生4人(范世宣、范增榆、范增墉、范增祥)、女生3人(范增碧、范增琪、范世瑞),在罗江引起轰动。开学后,学校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领下,进步社团纷纷成立。范家大院的七名学子纷纷加入学校“野火”读书会、壁报社、狂飙话剧团、歌咏队,传阅进步书刊、讨论读书心得,写爱国抗战的文章、演抗日爱国话剧、唱抗战歌曲。范增碧在学校最为活跃,能歌善舞,成为话剧团、歌咏队的骨干,在县城公演的《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黄埔月》《米》等40多个独幕或多幕剧中,担任了多部剧的主角。学校音乐教师、话剧团长瞿亚先是延安鲁艺执教的音乐家冼星海的同学,冼星海一有新歌便很快寄到罗江,其名作《黄河大合唱》尚未发表,罗江四分校便率先唱响,公演中范增碧演唱了《黄河颂》和《黄水谣》。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范增碧等进步学生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地下党员石仁厚(罗江人)及时通知转移,范增碧在范世瑞、范曾琪掩护下去了成都。新中国成立后,范增碧成为重庆市文联文艺工作者,范世宣成为民盟四川省委委员、副秘书长,其他四位同学分别为高级工程师、会计师,师范、中学教师。

范养源年定居罗江创业,至21世纪初的多年间,子裔繁衍已历12代(范仲淹31世)。除御营镇外,以邻近的鄢家镇、万安镇、慧觉镇、金山镇及县城分布最广,此外为金堂、绵竹、江油、德阳,以及成都、重庆、北京、辽宁等省内外各地,估计在万人以上。

家风永续光世泽

孝道当竭力,忠厚表丹诚。

兄弟互帮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遵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悯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北宋范仲为官几十年,几度沉浮,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员。他在《岳阳楼记》写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诠释了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思想精髓。他一生清廉守正,勤国事、舒民困,被称为“大忠伟节,前无古人、后可师来者”。他的家训、家风,代代相承,随着子裔的迁徙而流布中华各地,融化当地的民风。其二十世孙范养源于乾隆初定居四川罗江,谨遵先祖遗训,“种下义根”,发扬光大了文正家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年),御营范氏一族已达四五百人,在大房倡导下合族共议将养源公所建老屋改建为祠堂,称县城南街祠堂为范氏宗祠,新建祠堂称“香火堂”,又参广东旧《谱》议定《族规》、续排名派班次,续修《族谱》。推二十四世孙、国学生范世宣为总撰,历十年于道光末撰成,合族公议待刊,时因咸丰初朝廷镇压蓝朝鼎起义事而搁浅。光绪十六年(公元年)族人补添咸丰后世系图,分上下两卷于辛卯年(公元年)刻版刊就。该《谱》尤重家风、家规,所载《家规》计十三条:一、敦孝悌:“百行孝为先”“须念孝悌为本”;二、正明分:“举凡宗族之间无论富贵贫贱,均宜安分和睦”“无恃富而骄贫贱,无恃强而凌善良,如是则仁让风行”;三、重礼典;四、奖功名:“族内贤肖子弟有泮水生香者……文庠(文秀才)祠内给奖赏钱十千文,再庠(廪生)给奖赏钱四千文,武生(武秀才)给奖赏钱十千文,至于科甲(中举、中进士)再为酌议”;五、慎举报(此条指推举宗祠管事应谨慎,必须公议以有功无弊者充任,三年一换);六、明收佃;七、广生息;八、分职司;九、培祠墓;十、儆愚顽;十一、遵家规:“戒妄费,凡族内子孙各宜忠厚传家,守醇朴”;十二、理香火;十三、敬年节。《族谱》上卷还着重刊载了欧阳修所撰《宋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传)、廖华恺《范文正公论》、钱公辅《范文正公义田记》,以及入蜀开基始祖范养源及其子孙“三祖十二公”的行述,对范氏二次创业有为的曾孙辈作了专述。

除以上家训、家规、长辈行述垂范外,最能体现御营范氏家风的是祠堂和宅邸门上的楹联。

罗江南街范氏宗祠,范养源初创时刊广东兴宁祠堂联,垂先祖之功德

上联: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

下联: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

上联典故出自《后汉书·范滂传》。东汉人范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揽辔澄清:“滂为清招使,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志”;列芳名于八顾:“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脏,望风解印授去。”下联“先忧后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俪伟望于一韩”:范仲淹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使,西夏人戒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甲兵十万”。此联列举两位先祖的崇高风范来勉励子孙后代,同时也含有以祖宗之德光耀门庭之意。

御营坝长梁子范氏大房宅邸老香火堂亦悬一联

上联:积德百世元气厚

下联:读书三代雅人多

此联重在儆示范氏后裔承绍先人家风、“忠信”“耕读”传家。

御营坝马鞍山似奔马由东向西奔驰,范式二房宅邸恰位于马首之下,亦刻有一联

上联:多栽梧桐莺凤集;

下联:广种丹桂子孙攀。

此联为作会公第四子明珽实现第二次创业扩修山庄时,明珽长子成凤中秀才后于花园置丹桂书斋,办书院课教族人子弟及乡人子,撰此刻于龙门石坊。上联:凤,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北史文苑传序》:潘陆张左,擅侈丽之才,饰羽于凤穴。“凤穴”比喻人才荟萃的地方。下联“攀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攀桂指中举或中进士。此联意指栽培子嗣,希望代代出人才、得科名。马鞍山范氏宅院旧有天井32个、花园一座,原建筑今无存。花园遗址、两株古樟树及正院过道石刻雕栏仍折射出旧时风貌。

响石板幺房宅院:乡人称范家大院子。宅院坐西向东,后依虎山、前绕清溪,建筑占地面积3平方米,因大院南侧有一板状巨石,敲之橐橐有声故名“响石”。大宅由三道龙门进入,有大院1个、天井12个、巷子10道,房屋间。整座大院至今保存完好,美轮美奂。进入大院,正西并列五座小院,南北分列七个天井,均有巷道相连。中间正院前为中堂屋,宽约平方米,为长辈议事的地方,过中堂屋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客厅,天井正方为韶会公享堂。正院北侧分别为范韶会长子明琳、季子明珠子孙宅院,南侧分别为范韶会次子明珽、第四子明珖子孙宅院。三道龙门之间为公用房屋。虽然韶会公于39岁早殁,道光时仍五世同堂,科甲绵绵,罗江知县李桂林赠书“名扬四海、阃范千秋”荣之。宅院为韶会公第四子明光次子成衢策划,历十年建成,至今逾多年。现三道龙门、中堂门、享堂香火龛石刻楹联仍熠熠生辉,昭示着范氏家风。

中龙门联:

上联:瑞蔼龙门祥联凤阁

下联:香生桂苑秀挺兰阶

上联:意承先祖遗风、科甲绵绵。下联:香指泮水生香,入泮而为秀才;桂指秋闱省试中举;兰阶指会试成进士。幺房范韶会一脉,自嘉庆至光绪十六年,计有国学生19人,占三大房24人的79%;文秀才7人,占三大房13人的54%;武秀才6人,占三大房7人的85%;贡生3人,全出此房;为官者卫千总成礼、钦加六品衔师宗、州同师江,亦为幺房范韶会之后。

南侧龙门:

上联:自喜奂轮光世泽

下联:还崇廉俭绍家风

上联:指美轮美奂的宅院建成后主人光泽后世的喜悦之情。下联:主人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继续遵循先祖的“廉俭”家风,世世承续。

北侧龙门联:

上联:雅爱山居多乐趣

下联:闲听石响有清音

韶会公饱诗书、工琴瑟,谥雅正,其子孙亦多如此。上下联道出主人雅居情趣。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风。

正堂屋门联:

上联:念开创劳形历兹十载

下联:冀守成润屋自此千秋

上联:念,怀思。下联:冀,希望;润屋,润泽其屋使有光辉。《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上联意为:念先辈历十年艰辛开创基业之不易;下联意为:望后辈子孙守业有成发扬光大先人精神,传之永远。

享堂香火龛联:

上联:利贞能载物

下联:柔顺以承天

此联最富哲理,为范氏一族辅国治家成功之秘诀。子孙于此拜祭祖宗,上香皆要诵读,为人做事牢记于心,故而历代多有成就。上联:利贞,和谐贞正。贞,坚贞有操守;正。《易·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孔疑答疏:“利,和也。贞,正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前蜀杜光庭《三会醮箓词》:“动息康泰;永享利贞”。下联:柔顺,指温柔和顺。《易·坤》:“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后汉书·东夷传序》:“故天性柔顺,易以御道”。利贞载物以御道,柔顺攸行施作为。以和谐贞正之心观察事物,正确认识其本质,把握其运行规律,才能驾驭成功之道,指导自己的行动。楹联传出的信息是:只要养和谐贞正之气,坚守之,自能寻得正确的道路;面对成功与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之泰然,顺应天道(规律),柔而行之。养利贞之心,修柔顺之性;利贞柔顺,攸行御道,至而有焉,何事而不能克哉!只要处事温柔和顺,遵循客观规律这个天道,必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楹联道出范氏先祖成功之谜;传之子孙世世遵守。若问先祖人生路,香火龛前早授机。

美轮美奂足千秋

罗江县御营坝(今御营镇,清属罗江东村七甲),为清代“湖广填四川”时由粤入蜀的范仲淹二十世范养源子裔繁衍生息的聚居地。两百多年来,先祖范仲淹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尤其是流传后世的家训,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子孙,成为罗江望族,备受邑人称道。清嘉庆年间,翰林院庶吉士、罗江知县李桂林题书“名扬四海,阃范千秋”荣其族。

位于御营镇响石村,至今保存完好,坐西向东,背依虎山玉脑、前绕清流玉带,美轮美奂的范家大院,为范仲淹二十三世(范养源第四代)孙范成衢精心策划、主持,历10年建成的大宅。9年罗江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县、镇两级政府先后投资余万元对大院的前半部分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与维修,拆迁了龙门前上世纪末所建农房,复建了牌坊、园林,新建了广场及其碑刻,雕塑了范仲淹像,修建了等级公路与停车场;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范家大院列入古村落保护名录。加强这一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对于范仲淹思想研究、客家文化研究、川西古民居研究、清代四川移民研究。“德孝诚信”及“谦恭廉俭”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以及作为廉政教育、青少年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罗江《范氏族谱》,清光绪庚寅木刻刊本。

2.赖安海《品读罗江两千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年3月版。

3.中共德阳市市中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德阳地方党组织的摇篮—国立六中二、四分校》,四川大学出版社年6月版。

4.新编《罗江县志》稿。

5.黄立人《卢作孚书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3年9月版。

长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97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