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大学生去世,遗愿是捐献眼角膜和遗体24岁大学生邓泽中去世,家属按其遗愿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邓泽中的家人郑重地在捐献确认书上签字,按其遗愿捐献他的眼角膜和遗体。化疗期间仍准备考研复习邓泽中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有3个姐姐,但他不恃宠而骄,而是坚强、勇敢、体恤父母、关心家人。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求学的四年中,他的成绩维持在班级前三,还获得计算机专业的蓝桥杯证书。大学毕业前,年3月6日他被查出患有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手术切除的肿瘤直径达10厘米。患病后的邓泽中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化疗期间他向医生请假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坚持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准备考研复习。邓泽中的父亲表示,化疗期间儿子一直在看考研的书,病医院,医院的病床上,也在背书复习。怕奶奶担心,邓泽中还专门录视频哄83岁的奶奶。最后一个生日许下愿望:“死后捐献角膜遗体”医院后,邓泽中在与病痛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乐观与坚强,打动了医务人员。8月27日,医护人员齐唱《生日快乐》将蛋糕、贺卡和24只满载祝福的千纸鹤送到邓泽中面前。邓泽中许下自己的愿望“死后捐献角膜遗体”,要堂弟好好学医,将来治疗世界不治之症。父亲:捐献遗体,望拯救更多的生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邓幼文教授谈到侄儿邓泽中捐献角膜遗体时感慨地说:“没有人能够永生,唯有爱生生不息。邓泽中的父亲表示,捐献眼角膜,希望他人能带着邓泽中看到美好的世界。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希望能在医学研究上能有所突破,这样就能拯救很多人。邓泽中的家人认为:又要开学了,邓泽中应该是去天堂继续他未完成的学业。来源:光明日报杭州大一男生因白血病去世,遗体捐赠母校这两天,一则朋友圈消息牵动了杭师大钱江学院全体师生的心,“吾儿孟磊,抢救无效今晨与世长辞……为回报社会,也为了让吾儿回到生前学习生活的母校,按其遗愿遗体捐赠母校。”这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学生孟磊父亲发的一条朋友圈。孟磊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治离开了人世,根据他生前意愿,家属将遗体捐献给杭师大医学院用于教学研究。“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孟磊所在的钱江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级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愿他一路走好,在天堂依然开心。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杭师大接到的第一例本校学生遗体捐赠。年出生的孟磊在同学眼中是一个阳光开朗、乐于助人的大男孩,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如果没有生病,他本应该和同龄人一样正常读完大学,参加工作,然而疾病却绊住了他前进的脚步。年11月因为持续背痛,医院检查。“12月还在期待跨年的他却被告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孟磊的班主任郭莎莎说,为了治疗,他不得不办理休学。治疗过程中,班级同学自发组织捐款,学院主动给与“阳光基金”补助,师生、家长一同期盼奇迹的发生。生病期间,孟磊最想念的是学习生活了近四年的学校。他在朋友圈写下“自己要加油赶紧好起来,快点回到学校”。本以为完成骨髓移植后能很快回到学校,但是病情却一次次延缓了他回校的脚步。▲孟磊发布的朋友圈今年5月,孟磊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但是因为术后效果不理想,血液里的真菌始终不能杀除,最终因白血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定格在了22岁这一年。病重期间,孟磊向家人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不舍,并提出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给母校。”“作为家长,我们尊重他的决定。”父亲孟加生回忆说,他随即帮助孟磊向学校医学院做了咨询,了解整个流程,完成捐献相关手续。在郭莎莎老师的眼中,孟磊虽然看起来文静腼腆,却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气氛制造者。“他特别的阳光开朗,乐于助人,有他在的地方,气氛总是特别好,他是班级里的开心果,把欢乐带给班级的同学。”“没想到那个看起来文静腼腆的他,人生最后的一个决定居然这样轰轰烈烈。”郭莎莎感慨。“我们总想到他的寝室去坐坐,和他一起谈天说地,组队游戏。”已经毕业的同学回忆起和孟磊在一起的大学生活,语带哽咽。8月30日,孟磊生前所在分院党总支书记,班主任等专程赶往孟磊家,送上学院的慰问,并追授孟磊同学“年度钱江骄傲”。“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是把乐观留给了别人,这种奉献行为让我们又感动又骄傲。”他们说。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的“无言师碑”上刻有近百个名字,名字背后是逝者庄重的决定——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出来。孟磊的名字也将刻在这块碑上。据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介绍,遗体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进行洗消、防腐、固定处理,接下来才能供教学科研使用。学生实验时,要尊重“无语良师”,上课时一定要装束郑重,不能言行嬉戏。孟磊的遗体将在这里至少三年,然后由医学院实验室负责送去殡仪馆火化,依照亲属的意愿,再进行骨灰安置,可以亲属领回,也可以安放在学校。“现在医学院每年接收的遗体有几十位,他们生前来自各行各业,身后都以‘无言良师’的身份,对医学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世间留下更多的希望。”楼佳庆说。来源:浙江日报30多年前的心愿终于实现!这位近百岁老人离世捐献遗体8月13日凌晨四五点,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接受遗体捐献的车辆驶离成都温江区一小区,将刚刚去世的王义老人遗体接走。车辆驶离的视频,也成为这位近百岁老人留给子孙最后的缅怀影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因身体原因无法重返教师岗位的王义,就提出过捐献遗体的意愿,但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年,王义在自愿捐献遗体的资料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年8月13日凌晨,骤然离世的王义老人,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心愿。今年97岁(身份证上年龄)的王义,也是目前四川省遗体捐献工作中,实际捐献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老人离世家属遵从遗愿捐献其遗体王义老人是8月13日凌晨零点40分左右去世的,享年97岁。王义的儿子宋文忠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是凌晨时分突然接到二哥的电话,说母亲去世了。他和妻子、儿子开上车,赶往温江区二哥的家。“到的时候,家里还是比较慌乱,正在给母亲穿寿衣。”宋文忠说,此时他想起了母亲生前签过的遗体捐献自愿书,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通知接收的工作人员。四川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通知了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工作人员。同时,四川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协调员蒋丽英赶到家属家中,全程见证。“需要跟家属签定确认资料,有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蒋丽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母亲去世前一段时间,可能有一定的预感,多次提醒二哥要记得她去世之后遗体捐献的事。”宋文忠说,母亲叮嘱说,如果自己能够顺利捐献遗体是再好不过,如果实在没有捐献成功,她不愿意安葬,希望火化后,子女能找个大江大河,将骨灰抛洒进江河里,“她说,你们就当我出门逛去了。”王义老人生前留影(约93岁)宋文忠说,母亲身份证上的年龄是97岁,但她实际出生于年,所以应该是99岁高龄。母亲身体一直很好,精神状态也不错。今年上半年极少出门,因牙齿掉落安装的全口假牙出现了牙龈萎缩,没能及时处理,吃饭时感到不舒服的母亲慢慢地不爱吃东西。可能是因为营养跟不上,母亲上半年反复发烧住了几次院,治疗和重新安装好假牙后有所好转,但没想到8月13日凌晨母亲突然去世了。30多年前的心愿:身后捐献遗体王义老人的遗体捐献自愿书是年7月签订的,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提出过希望身后捐献遗体。宋文忠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母亲出生于四川江油一个农户家庭。因小时候家境比较富裕,上过几年私塾,后来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受到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她立志教育事业,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人。“母亲把她的原名‘定福’改成了‘义’,正义的义。”宋文忠说,新中国成立后,王义先后在温江多地教书。直到年,教师体制改革,号召部分老师退职下乡,王义响应号召,主动放弃教师待遇,下放农村务农。年改革开放后,成年子女各自成家,生活有所好转,已经近60岁的王义眼见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又萌生了重返教师岗位的想法。“后来代课了一两个月,确实因为身体透支严重,支撑不了,才又退了下来。”宋文忠说,当时他正上初中,记得自己还帮母亲批改过学生的数学本子。“她爱看书、看报,可能是在报纸上看到了遗体捐献的事。”宋文忠说,母亲离开教师岗位后,情绪一直不高,后来她向家人提出,希望去世后捐献遗体,“她说老了不能做什么事,去世之后捐献遗体,也算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但这一想法,当时并没有得到儿女们的支持。直到年7月,在了解到自愿捐献遗体的政策流程后,王义毅然决然地拨打了温江区红十字会的电话。“都是办完了,二哥把证书给我看,我才晓得。”宋文忠说,见母亲意愿坚决,他们兄妹也没有再反对。签订遗体捐献资料后的荣誉证书年8月13日凌晨,王义老人离世。宋文忠兄妹遵从老人意愿,完成了遗体捐献流程。她生活艰苦但乐观坚强生活了近百年,王义见证了新旧时代的更替,也亲历了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巨变。她一生经历了3段婚姻,生活艰苦,甚至独自承担起养育多个子女的重任,但她生性乐观坚强。宋文忠说,母亲与他的生父结婚时,是母亲第二段婚姻,她带着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嫁入位于温江金马乡(现金马镇)的宋家。而生父此前也有一个儿子,后来才有了宋文忠。父亲是个木匠,忠厚老实,与人为善。一家人相依为命,虽然清贫,也还算过得去。但是,宋文忠2岁时,父亲去世,半年后母亲又生下了小妹,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最窘迫时甚至需要乡邻救济。“兄妹都是长期营养不良。”宋文忠说,后来,母亲有了第三段婚姻。继父是一名建筑工人,膝下无子,对继子、继女们极好。但没过几年,继父因积劳成疾,肺癌晚期去世。从那以后,母亲便再没成家。宋文忠说,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母亲依然十分乐观积极,还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在操持农务、家务的同时,王义还免费教他人识字,无偿为他们读信、回信。8月13日凌晨,王义老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因自愿捐献了遗体,王义的骨灰最终将由接收单位集中安葬。但家人还是按照习俗,为老人搭建了简易的灵堂以供亲属悼念。灵堂前,除了贡品、遗照,最显眼的是王义老人自愿捐献遗体的荣誉证书。完成遗体捐献后的荣誉证书来源:红星新闻西安年近六旬夫妇希望身故后捐献器官我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希望能在身故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的有用器官捐献给别人。”8月24日,58岁的陈玉钦女士告诉华商报记者。她的丈夫田军利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愿。9月4日,西安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工作人员上门登记,夫妇两人均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他们想告诉亲人“请你们不要难过,这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陈玉钦女士家住西安市雁塔区北寨子村,是西安市一所民办学校工作人员。她说自己一直有捐献器官的意愿,前段时间看到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意外死亡后父母决定捐献器官的新闻后,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她还多次向相关方面咨询。“我想在死后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我心甘情愿做这件事。我想对儿子、儿媳和孙女说‘请你们不要难过,这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陈女士介绍,自己娘家在河南信阳,父亲、哥哥、弟弟和她都是党员。父亲是90岁去世的,有60多年党龄,父亲生前教育他们一生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父亲的话对我们影响很大。如果死后能达成器官捐献的心愿,也是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陈女士的爱人田军利先生很赞成妻子的决定。他告诉记者,如果死后还能帮助别人,也是件令人安慰的事。“我是一名退伍老兵,我也想在将来身故后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但没跟我爱人说过。这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心愿,希望孩子将来不要为我们悲伤,而应该为我们感到自豪。”陈女士说,爱人比她小两岁,今年56岁,两人身体都很健康。之所以现在说这件事,是希望能通过华商报,最终促成这一心愿的完成。8月24日,华商全媒体报道此事后,西安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工作人员联系了本报记者。9月4日,西安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工作人员上门登记,夫妇俩均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志愿捐献器官的人越来越多西安市去年登记人数人今年已登记多人近年来,登记表示愿意身故后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越来越多。西安市年登记的有人,年截至目前已登记的有多人。据西安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工作人员张学军介绍,人体器官捐献为全国统一管理,有专门的网站,对填表登记的个人会发放登记证书。登记形式分现场书面填写”和“通过网络填写”两种。这两年,90%的志愿捐献者都是通过网络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98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