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江西省樟树市洲上乡榆树村恢复了往年春日繁忙的景象。草木吐露新绿,耕牛在田间忙碌,村民们纷纷挽起裤腿,赤脚下田,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 榆树村地处樟树市西北部的偏远山区,人多地少,留守村民老龄化,村民生活水平常年落后。自年开始,建行宜春市分行向榆树村这个省级深度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杨军被委派为榆树村驻村第一书记,自此与这里的贫困户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01 防疫不松懈产业助脱贫 村民 “杨书记,又给我们送口罩来了!” 一大早在村委办公室,杨军正从车上大包小包地搬运口罩和消毒湿巾,这是疫情期间建行宜春市分行定期为这里的33户贫困户准备的防疫物品。物资被闻讯而来的几户村民陆续领走。 “疫情还没结束,大家还要注意防范啊! 杨军 村民 “记住了,谢谢杨书记! “咦?怎么不见‘塘主’来领口罩啊。”村干部眼见还有最后一份防疫物品没有领走,清点人数后赶忙问道。 “他腿脚不方便,我替他送去吧。”说完杨军拿上物资朝门外走去。 村干部口中的这个“塘主”名叫陈裕强,今年61岁,是村里的老光棍,因先天性肌肉萎缩造成左腿行动不便,劳动能力弱,年被列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到“塘主”这个外号的由来,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那时榆树村十余家猪场将猪粪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影响村民生活。 帮扶单位建行宜春市分行在扶贫调研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申请到2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启动该村劣V类水质改造工程。 老陈现在靠鱼塘养殖,除了自己吃之外,每年还有几千块钱稳定收入、年老陈将如期脱贫,现在他逢人就说:“日子有盼头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建行宜春市分行的帮扶。” 02 引进新项目就业有门路 别看老陈现在每天乐呵呵的,以前的他只靠一块小菜地糊口,还要照顾生病的哥哥,生活拮据。住的房子瓦片都掉了不少,到了雨天真是名副其实的“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建行宜春市分行开展帮扶以来,主动帮他解决困难,村委为他重修了屋顶,搭建了厕所,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吃”“住”的问题都解决了,老陈算是没了后顾之忧,于是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村里的扶贫基地打零工,一天也有几十块钱收入,再加上其它的帮扶措施,去年他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 今年老陈打工的基地就是村里新引进的扶贫项目,杨书记联合村委把本村在外的致富能手请回来,搞了一个亩的葛根基地,不仅为本村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还可以为贫困户分红。 当地的电视台得知后专门报道了这件事,看到新闻里的杨书记骄傲地介绍着村里的变化,老陈说:“杨书记,您现在是村里的大明星了。”杨书记笑道:“你这么踏实肯干,早晚也能当个脱贫致富的明星!“ 03 扶贫先扶志告别“等靠要” 杨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扶贫工作,经济上的帮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帮扶,要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老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因残疾导致物质贫困,但是精神上还是很富裕,从来不“等靠要”,相反,还是个乐于奉献的人。村里建老年活动中心他积极捐款,村里修路募集资金他积极捐款。 后来,村里考虑到他是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都把钱退还给了他。见他事事都上心,杨书记推荐他做村小组长,得到村里的一致同意。现在村里的大小事,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老陈都要从中协调,杨书记说:“看到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充实,打心眼里替他高兴。”“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只要自己勤快些。”老陈高兴地说起自己对未来的打算。 近年来,在建行宜春市分行的帮扶下,榆树村改善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发展了青皮冬瓜、中药材等农村特色产业,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杨书记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门写满了他的扶贫工作计划: ?为沿河堤坝安装照明路灯50盏、 ?购买树苗用于村里的环境整治、 ?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定期走访贫困户…… 他说:“只要还有一人未脱贫,就要一直坚守在这里。” ★抗疫扶贫 建行在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t/99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