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下讲闲谭》是乐清市文明办、乐清广播电视台、乐清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文史类电视系列片,是一档由乐清文史专家用方言讲述本地历史文化的电视片。

一、

背景介绍:

天成乡有一条桥,叫万桥。万桥为五跨五窦石拱桥,全长57.82米,两旁各竖望柱21根,柱头浮雕莲花,正中两侧一对望柱,柱头镂刻蹲式石狮;桥两侧又间以各长2.42米、高0.43米栏板20块,正中栏板内侧浮雕双龙戏珠。桥两端各有抱鼓石一对。中孔桥板两外侧嵌有“万桥”石额。年,这条桥成为省文保单位,这个地方也因桥而名。

造万桥的人叫万规,万规是万桥姓万人的第六世祖。他出生在北宋与南宋期间,因当时杭州是我们的都城,所以南方一带的乡村文化发展比较旺盛。

万规曾经几次去考试,都没考上,后来就淡漠仕途,退出了考试,回乡在家里边办私塾边著书立说,办的私塾叫万宅书院,万宅书院刚开始都是本地姓万的子孙,后来学生扩大到附近的各个村。在办学的过程中,他写有《东平文集》13卷,但因战乱及自然灾害等,他的文集没有留下来。

有天,万规看到前面的江宽浪急,渡船很不安全,就想在江面上造一条桥,以方便乡民。造这条桥的时候,他正处于家产非常丰厚的时期。

地方文史专家万显梯:

原来的白龙江很宽,有三十多丈,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米宽。当时这一带地方全部是海水,海潮涨的时候白茫茫的一片,一直到虹桥新市这一带全部是涂滩,从蒲岐这一向到乐清县城必须在万桥港坐渡船。渡船的港很宽,水流湍急,沿海一带的渡船很不方便,有风浪起时,经常有人不慎掉水里。地方上的乡民都希望在这里造一条桥,万规在这个时候下就决心造一条桥。

当时万规造这条桥很不容易,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造了三年时间,才把桥的基础完成,但是却遇到了风浪,大概超过一半桥的基础都被水淹坏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造桥的这批人都觉得灰心了,便不想在这里继续造桥了。可是万规依然坚持,他对他们说,世界上做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相当困难的,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就能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把这条桥造成功。大家听了他的鼓励以后,第二次再次筹集资金和人力,可是由于水流的湍急,人们担心施工时会有生命危险,导致了一时招不到人。过了几个月,这个地方出现了海荒,即大旱,滩涂被晒得白洋洋的,靠涂业生活的人几乎没有了收入,就只好前来应招,纷纷过来帮忙造桥。根据建桥记上说,除了雨天外,两个月运到六千船石头,每天不少于一百船。又花三年时间,总算把这个桥的基础打好,可是这时候正好是秋季,秋季的江南一带季风气候比较厉害,风来后,外面的围塘又被冲垮掉了。他们只好重新招募人,再运来了二千船石头,把围塘补上。此时桥的基础深挖泥下五至六米,上面四、五米,鲳鱼墩四米长,三米五宽;围塘打成上下多米,北向多米,南向也多米,截江30丈,宽也有来米,整个有三、四十亩地的面积。

这桥在第二年的春天,两个桥礅建成功,要开始铺桥了。当时有人建议,木板不牢固,用石板铺成比较牢固。但当时根据万规在这七年里,三次曲折造桥,投入了万银子,资金已经消耗完了,于是他只好决定先铺木板,后代有能力再铺石梁。

二、

背景介绍:

因为万规造桥时,历尽曲折,最后在耗尽家财时,才把桥造成功,但以木板铺成的桥面经过60余年的日晒雨淋,对桥破坏很大,在一场火灾中,木制桥面被烧毁。万规一位儿子叫恭世公,他看到父亲造的桥被烧掉,就策划起修桥的事,但还没开工就去世了,他的一位侄子,也就是万规的侄孙——万叔永,接手了修桥的事。万叔永14岁没了父亲,对母亲很孝敬,几位兄弟中他是老大,为了帮助母亲抚养几位弟弟,他放弃了考试的机会。而万叔永修好的桥就是完成了万规之前心愿:将木板换成了石梁。

地方文史专家万显梯:

明朝姓万的有个17世祖,名叫万东园,大家都叫他东园公。东园公有九个儿子,万桥现在姓万人中绝大部分是九房。当时东园公一班兄弟商量的时候,说这桥虽然是石头的,经过三百年的潮水浸泡、风吹日晒,有些地方已经斜了,已经不安全了,成为了危桥。当时最初的计划是把石桥修好,把桥礅修好就算了,可是有个叫魏迪的人,是蒲岐的千总,安徽滁州人,当他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条桥事关交通,不单是万桥的事,是蒲岐到乐清的交通要道,如果这条桥修不好的话,也影响到了日后的防御问题。所以,魏迪走到万桥和东园公他们商量,这桥既然要开始修了,就修好一些,他建议从梁桥改成现在的拱桥。然而改成拱桥的资金从哪里来呢?由于资金需要比较大,魏迪提出,事情由他负责,想办法一起把桥修好。当时万氏子孙认为这桥也是他们祖公爷造的,魏迪一个外姓人掺和进来,让他们觉得有点不舒服。魏迪又想了个法子,他说自己前几天他做了个梦,有位老人家来到他的床前,说万桥已成为危桥,而魏迪的兵营就在蒲岐,这是交通要道,他必须出力去把这条桥修起来。万氏子孙见太公已经托梦给魏迪了,便也就同意他的建议。魏迪当时把八千两银子作为启动资金,重新派士兵去四周募捐,募来银子后,和东园公一起开始造桥。造这条桥一共花了九年时间,才有了些模样:拱形石桥,桥边有栏杆。

三、

背景介绍:

第四次修桥是在晚清的时候,经过四百年磨损,桥面上高低不平、桥柱、栏杆等都开始倾斜,这时候万桥第29世孙中万希火叫一个太平的的志松道人一起来把桥修起来,一共花了两年时间,目前这条桥的样子,基本上是清朝最后一次修后完整的面貌。

天成中学退休教师万公华:最后一次修桥是光绪十九年,到光绪二十年修好,这个志松道人不收一分功夫钱。后来修好后,人们觉得这桥这么好,上面如果有牛屎牛尿的话,就会不净。当时村里迷信说不净后,就请了道士先生来做道场,道士把《金钢经》《地藏王经》装在盒子中压在桥中央的石板下面。之后牛再经过桥上时,确实不再拉屎拉尿。

因为这桥里面有经在,虽然实际上是佛经,但是经口口相传后,竟然传出桥板下面有金。过了很久以后,有人动了歪心思,离这里撬石板,石板被撬裂了,直到现在石板还有一条斜着的裂痕。这是关于万桥的一个传说。我还听说这桥有一个石门,这个石门做起来是为了防盗,因为过去海盗经常过来沿海一带抢东西,所以就造一个石门。这桥在解放以前后,基本上差不多。

要是说魏迪造桥的的工程大不大,当然是大的,但我觉得难度应该没有万规的难。虽然万规造的是木桥,但是毕竟是在茫茫大江中造桥,花了这么多时间,运来八、九千船石头。而魏迪造的是石拱桥,万规的木桥基础已经打好了,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白癜风的治疗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y/11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