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被历史上公认为南宋的“中兴之主”,南宋政权在他统治时期进入了巅峰,这么聪明睿智的皇帝,由于一次用人失误最终导致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他对于南宋王朝的作用,真的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宋高宗赵构年轻的时候受了不少灾难,在被金人追逐的过程中,由于惊吓过度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这原本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悲哀,赵构命好,他找到的继承人比亲儿子待自己都要好,他56岁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宋孝宗赵昚,赵昚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他给宋高宗赵构当了一辈子孝子贤孙,让宋高宗整天呆在重华宫里自由自在地安度晚年,历史上宋高宗是当太上皇年纪最长的皇帝,他活了81岁。赵昚不仅当了一个好儿子,国家被他治理得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这么一个好皇帝,一生犯了三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这三个错误,导致南宋王朝由盛而衰,这真的是历史留给后人的遗憾。

宋孝宗赵昚犯下的三个错误:一是废长立幼,将皇位传给三儿子赵惇,当时他认为赵惇“英武类己”,他不喜欢二儿子过于宽厚仁慈的秉性,这个英武的三儿子最后成了精神病,大好江山被悍妇李凤娘把持;二是没有对李凤娘痛下杀手,宋孝宗早已知道李凤娘不是一个善类,他原本想废掉李凤娘皇后的身份,没想到他被李凤娘一闹,说自己是赵家明媒正娶过来的,最后废李凤娘一事变成不了了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一点背景没有的李凤娘为什么敢这样专横跋扈?三是他没有果断地做出换皇太孙的决定,因为宋光宗看出赵惇的儿子智商有问题,要是赵昚当时一狠心将皇位易人,也许后来就不会有那些乱事,可惜的是,历史就是历史。

绍熙五年(年)正月十一日,太上皇赵昚生病了,到四月份的时候,赵昚的病情越来越重,群臣开始游说宋光宗赵惇,让他去看望父亲,宋光宗赵惇不同意,时任起居舍人的彭龟年为了请求赵惇去探望太上皇,在赵惇上朝的路上磕头,竟然将头都磕出血了。宋光宗没有搭理彭龟年等人的行动,最后,几乎全朝官员及太学生请求赵惇去探望宋孝宗的病情,以至于宰相留正拽着赵惇的衣服,让他接受群臣的建议,赵惇依然故我,留正只好回家待罪。

六月初九日,宋孝宗带着无尽的遗憾驾崩了,他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更让赵惇想不到的是,臣子们向赵惇报丧,赵惇竟然都不去奔丧,因为他担心这是别人设计的要罢免他皇位的阴谋。老皇帝驾崩,皇帝儿子不出来主持丧事,这对于一直宣称“以孝治国”的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忍无可忍的罪过,因为它破坏了封建统治的“底线”。

面对这样的难题,宰相留正建议立皇子为太子,以太子监国,让太子出面主持丧事的一切礼仪。而参知政事赵汝愚认为,应该请示太皇太后让赵惇禅位给他的儿子,赵汝愚的建议让留正感到害怕,因为,赵汝愚的意见等于是在废立皇帝,这是帝国的头等大事,留正与赵汝愚的意见不合,留正连夜辞官回家并逃离了京城。

根据赵汝愚的建议,太皇太后、太后下旨让赵惇的儿子穿着丧服继位,疯子皇帝赵惇成为了南宋第三任“太上皇”,同时也诞生了南宋第四任皇帝,疯子皇帝赵惇的唯一继承人赵扩。

赵扩(年-年),庙号宋宁宗,他是疯子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悍妇李凤娘唯一的儿子,史上记载他有点弱智,这估计是当年宋孝宗赵昚想立赵惇的二哥儿子为赵惇的继承人的主要原因。赵扩在非常时期“临危受命”,给南宋皇家保留了最后一点面子。赵扩继位的时候非常有戏剧性,当他听说要继任皇位的时候,他坚决予以推辞,臣子们向他跪拜,他连忙高呼“做不得、做不得”,臣子们让他穿黄袍,他吓得绕柱躲避,最后还是吴太皇太后出面,亲自给赵扩穿上了黄袍。比较有意思的是,疯子皇帝赵惇听说儿子继位后,竟然不交“继位八宝”,且霸着皇宫不走,赵扩只好将皇宫安置在别处。

赵扩登基之后,七月初六,太皇太后命令立崇国夫人韩氏为皇后,这个韩皇后可是有来头的人,她是宋仁宗年间的名臣韩琦的六世孙,韩琦是北宋朝响当当的人物(详见《理说宋朝(北宋篇)》),史称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宋仁宗年间他与范仲淹一起在西夏军中任职,尽管败仗无数(好水川之战宋军人阵亡),但是他竟然博得个“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名声,他后来制造了宋英宗的“濮议之争”,曾经压制过苏轼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等,我一直奇怪当时人怎么就看不出他的浪得虚名?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说不清,韩琦的儿子韩忠彦也当过宰相,此后韩家开始没落,到六世孙的时候,韩氏家族出人才了,因为韩家后人被选为宋宁宗皇后,南宋的历史被他们家改写了,他们家还是要感谢弱智皇帝宋宁宗赵扩。

太皇太后(赵构的吴皇后)为什么要命令册封韩氏为赵扩的皇后呢?历史上没有说原因,其实吴太皇太后与韩氏很有渊源,韩氏是吴太皇太后的侍女,吴太皇太后将她许配给赵扩,这是表面上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吴太皇太后的妹妹嫁给了韩侂胄的父亲,韩侂胄是韩氏的叔叔,韩侂胄的职务是知閤门事——传达旨意的官,这些关系让韩侂胄能很方便与后宫取得联系,赵汝愚在宋孝宗驾崩之后,为了劝说吴太皇太后出面主持大局,他让韩侂胄充当了中间人。韩侂胄因为有这份功劳及强大的靠山,因此,韩侂胄在赵扩登基之后就想谋取一个高位。

后世有人说“南宋亡于宁宗”,回顾一下历史发展的脉络,这个结论还是非常有道理的。疯子皇帝和悍妇李凤娘虽然祸害了南宋5年,李凤娘能做的事无非就是提拔一些自己家的人当官,对国家的影响也就是增加一些俸禄支出,古代还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你在位的时候提拔再多,等你倒霉的时候,这些人也就有跟着遭殃,事实也是这样,在宋宁宗赵扩登基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内,李凤娘提拔的那些官基本上都被罢完了,疯子皇帝赵惇虽然贻误了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统治还处于一个基本正常的状况,在赵惇之后,朝廷中还有一些能臣,如宰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赵扩的几位讲官给事中黄裳、中书舍人陈傅良、彭龟年等。而赵扩继位之后,这些能人逐个地被排挤掉了,国家进入奸臣专权的时代。

1、忠臣的悖论。

世间事都是矛盾的,有奸臣就有忠臣与之相对,奸臣与忠臣的斗争最后的结果都是忠臣失败而奸臣当道,我定义这种现象为“忠臣的悖论”,在赵扩当政的头2年,这样的悖论非常明显,宋光宗赵惇留给赵扩的几个忠臣最后都陷入这个悖论中。先有留正,随后有朱熹、黄裳、陈傅良、彭龟年,当然,南宋最后的希望原本可以寄托在赵汝愚身上,可惜的是,赵汝愚最后跟留正等人有着同样的命运。

(1)留正。

留正(-),泉州永春人,绍兴三十年(年)进士,被授南恩州阳江尉,随后历任除军器监簿,历任考功郎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兵部侍郎,除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等职务,经历了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官至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他是真正的“三朝元老”。

《宋史》记载留正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他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宋孝宗称他为“纯诚可托”、“真宰相也”,他是史学家公认的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从政四十余年,经历了不少的风浪,留正都以自己博大的心胸化解了一个个的矛盾。在此略举两例:一是淳熙九年(年),留正任龙图阁直学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留正在四川很快就平息了边患,又平抑了西蜀折租价,一年减酒税28万,最重要的是,他察觉到四川统帅吴曦有狼子野心,如果控制不当,将来会成为朝廷的祸患,事后证明留正的看法是对的。留正离任四川的时候,行李只有书籍几篓,当时人都特别敬佩他。二是阖门知事姜特立自恃受赵惇恩宠,仗势嚣张,在赵惇当皇帝后,姜特立对留正说,皇上要升任留正为左相,不知道尚书叶翥、张枃二人中,留正会觉得谁合适配合他?留正立即向光宗报告姜特立僭权干政,赵惇大怒,下令革去姜特立之职。姜特立原本想拍留正的马屁,没想到最后落了个罢职的处罚。这两个例子我们看到的是,留正确实是朝廷的栋梁之臣,在宋光宗当政时期,尽管皇帝整天疯疯癫癫,李凤娘野蛮干政,但是有留正及他推荐的赵汝愚管理朝政,国家还是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

宋孝宗死后,在先立太子还是直接让皇子取代疯子赵惇的皇位问题上,留正与赵汝愚发生了意见分歧,由于担心处理不好现任皇帝赵惇与继任皇帝赵扩之间的关系,留正辞官回家了。在赵扩继位后,留正被召回京城任职,这时候赵汝愚已经主持朝政,留正得罪了当时的红人韩侂胄,起因是韩侂胄谋求干预朝政,经常出入尚书省,留正看不惯就让尚书省的官员对韩侂胄说,以韩侂胄的职务不应该来部堂这种地方。绍熙五年(年)八月二十八日,皇宫内发出批文,免了留正左丞相的职务,庆元元年,留正也被罗列到“伪学成员”名单中,被安排到邵州居住,随后又被贬谪到南剑州居住,开禧二年逝世,享年78岁,留正的文学水平很高,史上记载他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可惜都已经遗失。

(2)黄裳。

黄裳(年-年),字文叔,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生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年),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黄裳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的名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南宋著名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地理,特长是制图。

宋孝宗乾道五年(年),24岁的黄裳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巴州通江尉,他研究文史、天文和地理,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以获取治国安民之道,通过史实资料,他向孝宗皇帝说明军队屯田积谷的好处,宋孝宗非常赞赏他的做法,晋升黄裳为国子博士。黄裳原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不巧的是,他母亲去世,他只好回家守孝,等他守孝期满,宋孝宗已经禅位,新皇帝宋光宗任命黄裳为秘书郎兼嘉王府翊善,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因为嘉王就是未来的皇帝宋宁宗赵扩。在宋光宗任上,他向皇帝提出“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等三项振兴国家的主张。绍熙二年(年),黄裳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他充分利用自己在皇帝身边的机会,通过绘制地图和图例的方式向皇帝阐述收服失地的决心,他先后绘制了太极图、三才本性图、皇帝王伯学术图、九流学术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百官图。这八幅图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传,幸运的是,其中的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在元朝时由王致远刻在石碑上,这三幅图才得以流传至今,天文图上记载的星数达颗,15世纪欧洲人标注的星图只有颗,这真的是人类天文史上的巨大成就,可惜这样的大科学家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黄沙中。

在黄裳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宋光宗疯了,因此,他的好思路和建议跟他的星图一样也被埋没,他向宋光宗还提交过“三心论”,即帝王最忌讳有“三心”——私心、胜心和忿心,私心好胜,胜心好忿,忿心会导致决策出现私心,结果是处事不公。随后,他还向皇帝建议要注意“八事”:念恩、释怨、辨谗、去疑、责己、畏天、防乱、改过,这些建议对一个疯子说,跟对牛弹琴没有区别。

绍熙五年(年),宋宁宗继位后,黄裳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兼侍读,他向新皇帝推荐了理学家朱熹,由于赵扩周围被韩侂胄等一堆小人包围,朱熹担任40余天皇帝讲官后被罢免,这时的黄裳已经病入膏肓,九月十三日黄裳去世,在临死之前,他还向赵扩:“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弱智的赵扩根本听不进去这些,他开始被韩侂胄牵引着收拾朝中的忠臣。

(3)陈傅良。

韩侂胄因为自己有拥立之功,而没有得到幻想的节度使职务,因此,他特别痛恨赵汝愚等一些忠正的臣子,他第一个陷害的人是前宰相留正,因为留正不允许他去部堂问事,接着他又陷害了朱熹,因为朱熹让宋宁宗远离韩侂胄这样的小人,十月二十一日,朱熹被内批御旨罢免了焕章阁侍制的职务,中书舍人陈傅良想将皇帝罢免朱熹的御旨封存退还,结果在朱熹被罢官后不久即被罢官。

陈傅良(年—年),南宋著名学者。字君举,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塘下镇罗凤街道)人。青年时曾以教书为业,乾道八年(年)中进士,官至宝谟阁侍制,卒谥文节。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参见《词人辛弃疾》)近似,世称“二陈”。

永嘉学派主张批判“贵义贱利(经济)、重本轻末(商)”,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其论点与朱熹的理学是相冲突的,但是这不妨碍他向新皇帝推荐朱熹,且在朱熹被罢官后能为朱熹据理力争,可见陈傅良的人品的高伟,在学问上,陈傅良著作等身,一辈子著有《周礼说》十三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读书谱》二卷、《建院篇》一卷、《历代兵制》八卷、《止斋文集》五十二卷、《毛诗解诂》以及《论祖》四卷、《奥论》六卷、《永嘉先生八面锋》十三卷。

(4)彭龟年。

彭龟年(—),字子寿,号止堂,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他七岁的时候父亲早亡,彭龟年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史载他自小就特别聪明颖悟,读书善解大义,乾道五年(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部、袁州宜春县尉、从政郎、安福县丞、宣教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太学博士兼魏王府教授、国子监丞、御史台主薄、司农寺丞、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吏部侍郎,并待读。

《宋史·彭龟年传》说“龟年学识正大,议论简直,善恶是非,辨析甚严,其爱君忧国之忱,先见之识,敢言之气,皆人所难。”绍熙五年,彭龟年与朱熹相约弹劾韩侂胄,不巧的是,朝廷派彭龟年出使金国吊丧,得知朱熹被免职后,彭龟年给赵扩上折子,要求跟朱熹一起被罢官,理由是,弹劾韩侂胄的主意是他和朱熹一起想出来的,当时彭龟年是赵扩身边的红人,赵扩没有答复他的要求。

绍熙五年十二月初九,彭龟年又向赵扩上书说,韩侂胄假托皇帝的名义,私下作威作福,这样奸邪之人不仅没有被罢官,而且还被提拔为枢密院都承旨,权力比宰相都大,如果不处理他,韩侂胄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这份奏折让赵扩很为难,因为彭龟年和韩侂胄都是当时的“红人”,赵扩给彭龟年的回复是“我把肺腑都交给韩侂胄,对他毫不怀疑,他不会做坏事的。”被弹劾的韩侂胄也仿效彭龟年请求辞职,其实这是在故意给皇帝出难题,看看赵扩能把他怎么样,结果又是宫内御批“彭龟年出京任知州,韩侂胄晋升一级在京担任虚职。”

这样的任命自然受到了满朝文武的抵制,大家认为处理结果应该是反过来的,即留彭龟年在京任职,韩侂胄被贬出京城,赵扩根本听不进臣子们的意见,于是韩侂胄专权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留正、朱熹、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人先后被挤出朝廷,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不正常时期的“正常现象”,在每个朝代的末期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称之为“忠臣的悖论”——国家需要忠臣,而最后忠臣都被他们忠于的国家所抛弃。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那是因为,有忠臣就一定有他的对立面奸臣,忠臣与奸臣斗争的结果是,忠臣斗不过奸臣。

奸臣胜忠臣那是因为奸臣具有的几大优势:一是奸臣都有靠山,这个靠山在封建时代要么是皇帝,或者就是有实权的后宫成员,韩侂胄之所以能成奸,那是因为他有后宫的关系;二是奸臣能应用一些常人没法应用的手段,如栽赃诬陷,这样的手段忠臣是不会用的,如果忠臣用了这种不为人所耻的手段,忠臣也就不成为忠臣了;三是奸臣喜欢结党,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人,奸臣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拉拢,进了圈子的人都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在处事的过程中,他们必须齐心协力,而忠臣们往往本着“君子不党”的原则;四是奸臣做事是没有原则和底限的,他们只有目标,只在乎结果,根本不会顾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只要目标达成,根本不会去计较伦理道德,甚至不惜牺牲亲情;五是奸臣不会主动放弃利益,忠臣向皇帝建议被驳的时候,大多选择辞官,而奸臣是不会这样做的,忠臣与奸臣争执不下的时候,忠臣辞官后正好给了奸臣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忠臣这种自我放弃的斗争方式,促成了敌我双方力量发生有利于奸臣的根本性变化。

纵观宋宁宗初年的政治格局,留正等人被罢官还只是斗争的序曲,韩侂胄想堂而皇之地走上政治舞台,他还必须要挤走一个人,这个人是当时的宰相赵汝愚。

2、宰相赵汝愚。

赵汝愚(年—年),字子直,饶州余干人,他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他的祖先是汉恭宪王赵元佐,赵元佐是宋太宗赵炅(赵匡义)的长子,赵元佐原本是赵炅最满意的接班人,可惜他没有皇帝命,年轻时竟然疯了,在赵炅死后,太监王继恩原本想联合李皇后将赵元佐扶上皇位,老成持重的宰相吕端粉碎了这个阴谋(详见《清心修德的赵恒》),不然宋朝历史就改写了。虽然赵元佐疯了,但是他的子孙中出了一个赵汝愚这样的能人。

赵汝愚是皇家子孙,可赵家传到赵汝愚这辈的时候,他几乎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区别,《宋史·赵汝愚传》记载,赵汝愚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勤奋好学,尤其难得的是,赵汝愚是一个孝子,史上记载了他几件极富孝心的事件:一是父母生病,他听说以血做药引可以治病,竟然刺破身上出血和着药喂给父母吃;二是某次外出深夜回来,侍者想去敲门,他怕惊动睡觉中的母亲,就坐在门口一直等到天亮开门;三是母亲去世以后,他悲伤过度以至于哭泣吐血,母亲属兔,赵汝愚终身不吃兔肉,父亲因肺病而死,他终身不吃猪肺;四是他母亲生前怕打雷,在他母亲生前,每当打雷的时候,他都要跑到母亲身边,在母亲去世以后,他每次听到打雷都会掉眼泪,人家只要在他面前提起双亲,他都会心中悲痛。赵汝愚不仅是个好儿子,而且还是个好兄弟。小时候他们家很穷,兄弟们没有新衣服的时候,他一定不会要新衣服,兄弟们做了新衣服还没穿的,他一定不会先穿,偶尔得到一个瓜果,他也不会独自享用;赵汝愚这样的人当官,自然也是一个好父母官,他的治下要是有水旱灾荒的,他一定面色凝重,并为之流涕,且多天不吃饭,要是遇到穷人不能安葬父母的,他会为他们筹措资金。上面这几点充分说明,在封建社会,赵汝愚就是一个典型的孝子、贤兄、忠臣、好官的杰出代表。

宋孝宗乾道二年(年),赵汝愚考中状元,先后被授秘书省正字、著作郎、知信州、台州、江西转运判官、吏部郎兼太子恃讲、秘书少监兼代给事中,宋孝宗淳熙八年(年),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第二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军帅,后进直学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为官一任,赵汝愚都能造福一方,宋孝宗称赞赵汝愚为“文武全才”。宋光宗赵惇即位后,他担任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绍熙二年(年),提拔为吏部尚书,绍熙四年,升知枢密院事,此时,赵汝愚正式进入国家的管理中枢,与宰相留正一起共事,尽管当时皇帝是“疯子”,皇后是“蛮子”,国家机器还是正常运转。

绍熙五年(年),宋孝宗病逝,由于宋孝宗与宋光宗不和,宋光宗拒绝主持宋孝宗的葬礼,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在宰相留正称病辞官的非常时期,赵汝愚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通过利用韩侂胄的关系,赵汝愚劝说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并直接将宋光宗的儿子赵扩扶上了皇位,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同时也是很冒险的行动,赵汝愚成功了,宋孝宗的后事按部就班地处理了,皇位按照赵汝愚的设计顺利地实现了更替,赵汝愚正式走到了权力的核心。

宋宁宗赵扩登基后,赵汝愚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大权在握的赵汝愚以他的沉稳干练,迅速地做了很多大事,他罢免了宋光宗时期非正常提拔的官员,将一些有德有能的官员充实到关键岗位,国家立即出现了政治清明的局面。赵汝愚召回了前宰相留正,但是谁都知道,此时的留正就是个摆设,为了辅助宋宁宗赵扩,他让朱熹、黄裳、彭龟年、陈傅良等几个学问、道德和人品都非常高尚的人充当皇帝的侍讲和侍读,正在赵汝愚想大干一场的时候,他身边一颗毒瘤正在长大,这颗毒瘤就是韩侂胄。

韩侂胄因为协助赵汝愚拥立赵扩登基成功并居功至伟,他希望赵汝愚封他一个节度使,当时很多人都知道韩侂胄的心思,而赵汝愚不知道因为没看上韩侂胄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赵汝愚说韩侂胄是外戚,按照规定是不能担任节度使职务的,最后韩侂胄被任命为宜州观察使,他没有满足韩侂胄的贪欲,这件事给赵汝愚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是那么的明显,当时的临安府知府徐谊就劝过赵汝愚,给韩侂胄封个节度使让他远离京城,朱熹也建议厚赏韩侂胄让他离开。赵汝愚没有在意韩侂胄,一者因为他做事不是很细致,考虑问题比较粗放;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估计他根本就没把韩侂胄放在眼里。殊不知,韩侂胄本人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韩侂胄后面有吴太皇太后及韩皇后,这两个女人可以让弱智的赵扩直接绕开宰相,以御旨的形式下达官员的任免命令,亲近赵汝愚的官员陆续被罢免,跟赵汝愚不睦的官员被暗暗地提拔到谏官的职位,赵汝愚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君不密亡其国,臣不密丧其身”,粗心的赵汝愚在不经意之间就被韩侂胄陷害了,庆元元年(年)二月二十二日,赵汝愚被罢免右丞相职务,理由是,赵汝愚身为皇族同宗不应该担任宰相的位置,这个理由就是韩侂胄提拔的御史言官们想出来的。赵汝愚被罢相后,很多正直的官员如太仆寺丞吕祖俭、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都为赵汝愚鸣不平,最后他们的结局都一样——被流放。当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赵汝愚被流放到永州,因为一个叫胡纮的监察御史以“乘龙授鼎”的罪名弹劾赵汝愚,赵汝愚说他做梦的时候,梦见宋孝宗将一个汤鼎交给他,自己背着鼎乘着一条白龙上天,后来他扶持宋宁宗穿着孝服继位,赵汝愚说这个梦的意思是想告诉别人,宋宁宗继位的“合法性”。没想到现在竟被人当成了“谋逆”的罪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罪名简直比“莫须有”的罪名还要可耻。庆元二年(年),赵汝愚到达衡州,当地知州钱鍪(mou)根据韩侂胄的授意百般侮辱赵汝愚,正月二十日,赵汝愚暴病身亡。

赵汝愚一辈子治学严谨,在官场上,他立志要向范仲淹、韩琦、富弼、司马光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学习,没想到的是,他败在韩琦的子孙韩侂胄的手下,这真的不知道让人做如何感想。赵汝愚原本是拯救南宋颓废政局的最后希望,可惜的是,他不会保护自己及支持自己的人;作为一个宰执之臣,他应该知道国事的“轻重缓急”,他应该知道抓大放小,他应该以宰相的胸襟去接纳和使用小人,他应该在韩侂胄陷害留正、朱熹、彭龟年等人时有所察觉,而当时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他不懂得人际关系,他不知道手下人的个性和品行,由此导致原本摇摆不定的人最后都跟韩侂胄结成了同盟。

《宋史》记载,赵汝愚是个谦谦君子,夏天为了防止打扰虫子们的栖息地,他不去草地里;冬天为了防止惊醒冬眠的动物,他都不让人动土,这样的君子是人中的龙凤,是万世的楷模!官场是个名利场,这里不仅没有原则,甚至没有道德,君子是生存不了的,尤其是在南宋中后时期,这个时期只有奸人适合这样的环境,韩侂胄就是应势而生的奸臣。

3、权相韩侂胄。

韩侂胄(?~年),字节夫,宋朝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为韩琦五世孙。史上没有记载韩侂胄的出生年月,历史记述不详说明了一个问题,韩侂胄在当时实在是个小人物,历史不屑于记载他的经历。《宋史》将韩侂胄列入奸臣传部分,因为韩侂胄做的事实在是大奸大恶。

韩侂胄在年轻的时候,应该算不了什么人物,他的机会来自于绍熙五年,当时韩侂胄靠父亲蒙荫担任知閤门事,这是一个负责皇帝朝会、宴请等活动礼仪的官员,因为能接近皇帝,因此方便传递内外宫消息。宋孝宗驾崩以后,宋光宗赵惇不愿意出来主持丧礼,情急无奈之下,赵汝愚求韩侂胄往内宫传递消息,请出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结果是,宋宁宗赵扩直接代替宋光宗赵惇当上皇帝,这件事如果没有韩侂胄这个跑腿的,赵汝愚确实成不了事,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宋宁宗继位事件,韩侂胄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通过与后宫的联系,意外发现了一条“政治秘密通道”。

宋宁宗继位以后,韩侂胄想获得节度使的官职经常联络于内宫与中书省之间,宰相留正鄙视一个小官整天往部堂跑,韩侂胄从内宫取得御旨赶走了留正;朱熹劝谏宋宁宗要远离韩侂胄这样的小人,韩侂胄同样以御批赶走了朱熹;随后又以御批的形式任命了很多自己的心腹担任谏官,绍熙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韩侂胄被任命为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院都承旨,这个位置不高,但是他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类似于国防部办公厅主任),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及其迁补等事,更重要的是他能经常接触到皇帝。

没有当成节度使的韩侂胄心里非常记恨赵汝愚,他知道以他的能力一时还扳不倒赵汝愚,一是因为赵汝愚身居高位,二是因为赵汝愚有拥立之功,三是因为赵汝愚是皇室宗亲,为了打击赵汝愚,韩侂胄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他先是赶走赵汝愚在朝廷中依靠的人,接着提拔自己的人到言官的位置上,他以“内批”的形式任命刘德秀为监察御史,杨大法为殿中侍御史,任命刘三杰监察御史,韩侂胄的党羽充斥朝廷,宋宁宗赵扩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信任言官,韩侂胄就是洞悉了皇帝这个特点,于是就将一些坏人安排到言官的位置上,让言官们开始攻击赵汝愚。

俗语说,狗咬刺猬无处下嘴,以韩侂胄的智商想扳倒赵汝愚确实难了一点,还是读书人有本事,当时的参知政事京镗就给韩侂胄出主意,让韩侂胄在“宗姓”方面做文章,这是古代帝王最忌讳的事。庆元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赵汝愚被罢相,朝廷被韩侂胄所控制。韩侂胄当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将反对他的人一网打尽,于是他的两个狗腿子刘德秀(右正言)、何澹(御史中丞)开始谋划将反对韩侂胄的人列为“朋党”,一时之间,支持道学的人就被罢官,反对道学的人就得到提升。庆元二年七月二十一日,韩侂胄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韩侂胄终于成为“封疆大吏”。

庆元三年(年)十一月初二日,吴太皇太后驾崩,初八日宋宁宗赵扩正式登殿听政,二十九日,朝廷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这个名单中一共有59人,包括留正、周必大、陈傅良、叶适、彭龟年、章颖、项安世等。名列党籍的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禁”,韩侂胄通过这么一个运动,将朝中异己者打击殆尽。

庆元六年(年),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理学家朱熹逝世,同年逝世的还有宋光宗赵惇及李皇太后、左丞相京镗、宋宁宗韩皇后,这年九月十一日,婺州进士吕祖泰上书请求处死韩侂胄,结果是,韩侂胄没有被处死,反而在十一月初三日被提拔为太傅,而吕祖泰被杖打下发配钦州牢城。嘉泰元年(年)五月二十六日,有一个叫夏允中的人,时任监太平惠民局,不知道这个哥们怎么心血来潮向皇帝建议任命韩侂胄处理军国大事,没想到这个马匹拍到马腿上了,韩侂胄假装着向皇帝申请退休,夏允中不仅没有因为拍马屁捞到好处,反而被免官了,七月初七日,韩侂胄免除了何澹的知枢密院事职务,原因是他驳回了韩侂胄对吴曦的任命,何澹不知道的是,吴曦贿赂过韩侂胄,韩侂胄承诺过他。嘉泰二年十二月,韩侂胄被加封为太师,此时的韩侂胄已经获得了臣子能享受的最高待遇。

位极人臣的韩侂胄现在估计有“独孤求败”的感觉,在权力之巅,他想做一些“大事”——北伐抗金,嘉泰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南宋举行了一次阅兵仪式,此后,韩侂胄开始任用朝廷中那些喜欢谈论抗金北伐的人,当时朝廷中的政府、枢密院、台谏、侍从大多还是他的私党,这些靠溜须拍马上去的人,为那些北伐抗金的人所不耻,为了笼络人心,嘉泰二年他恢复了庆元党禁中被处理的一些人的官职。让韩侂胄做出北伐决定的是侍御史邓友龙,嘉泰三年十二月,邓龙友从金国出使回来,他向韩侂胄报告说,说他得知金国现在内部乱得一团糟,金国外部被蒙古所困扰,内部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如果发起对金国的战争,金国就会被摧枯拉朽一样地被打败,韩侂胄想建不世之功,于是他开始启动北伐抗金的准备。

第一项准备是舆论上的准备,嘉泰四年(年),他先是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取消了秦桧的王爵,谥为“缪丑”。需要说明的是,后世一些人由此就说韩侂胄是忠臣,因为他力挺岳飞和打击秦桧,其实,岳飞和秦桧的历史地位早在宋孝宗的时候就已经定性,韩侂胄只不过是对岳飞进行了“追奖”,对秦桧进行了“追惩”。接着他建议将第二年的年号改为“开禧”,这个年号取自于宋太祖开宝和宋真宗天禧年号,这两个纪元都是宋宁宗祖先所创下的盛世,有不忘祖先,继承祖业之寓意。再次就是任命各地的军事统帅,事后的实践证明韩侂胄任命的人都是不称职的,尤其让韩侂胄后悔的是他让吴曦担任了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开禧北伐就是败在吴曦的手上,他投降金国并称“蜀王”。

开禧元年(年)七月,在右丞相陈自强(韩侂胄的狗腿子)的“申请”下,韩侂胄全权处理国家的军政大事,列朝时站在丞相的上首,韩侂胄取得了宋朝自开国以来的最高权位,三省的官印都归他掌管,韩侂胄私自设立机要室,甚至制造假圣旨提拔或罢免将帅,没有人敢对他说不。

开禧二年(年),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史称“开禧北伐”。这是一场开始便决定了战争结果的战争,因为国家根本没有打胜仗的财力,嘉泰四年(年)十二月,户部尚书李大性向韩侂胄说明利害关系,因为忤逆了韩侂胄的意图,李大性被罢免,由贪赃枉法的李自强任国用使筹措军备,于是政府大量勒索民财,老百姓苦不堪言。

反对北伐的不仅仅是户部尚书,当时有一个太学生叫华岳,他于开禧元年四月二十七日上书朝廷,要求处决韩侂胄,理由是,南宋根本不能跟金国打仗,因为南宋“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山砦不修,堡垒不设”,可惜的是,宋宁宗对韩侂胄太信任了,华岳被交给大理寺,押送到建宁编管。

开禧二年(年)四月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其实从开禧元年开始,金军就已经知道了宋军的动向,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国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十一月初四日,韩侂胄上朝的时候被史弥远派人给杀死了,宋、金罢兵议和。韩侂胄被杀后,根据金国的要求,史弥远派人打开棺材割下韩侂胄的头送给金国,嘉定元年(),宋、金订立了一份屈辱的协议,史上称为“嘉定和议”,“嘉定和议”的内容如下:

(1)按照靖康年间的规矩,金宋结为“伯侄之国”,金国是伯父,宋朝时侄子;

(2)增加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3)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

一场闹剧以南宋的失败而结束,韩侂胄没有实现事先梦想的“不世之功”,而是被列入《奸臣传》遗臭万年。后世有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历史给韩侂胄制造了最大的冤案,想给韩侂胄平反的人,主要持以下几个方面的论据:一是元朝修《宋史》根据的是朱熹的弟子或者是理学的信奉者的观点,朱熹跟韩侂胄有仇,于是朱熹的弟子们极力诋毁韩侂胄;二是韩侂胄平反岳飞、打击秦桧,韩侂胄捍卫了岳飞的抗金主张,最后像秦桧一样被列入奸臣,这是历史对韩侂胄的不公;三是害死韩侂胄的史弥远是宋朝最大的奸臣,韩侂胄以后的南宋政权完全被投降派所控制,韩侂胄的北伐捍卫了南宋的尊严。

关于韩侂胄的历史地位,我还是认同正史上的说法,当然我也尊重那些不同于正史的人观点,对于历史人物是千人千面。我同意正史的说法,理由如下:

(1)不是所有修《宋史》的人都是朱熹的门徒。朱熹的学说被规定为“官方教材”那是明朝以后的事,在修订《宋史》的元朝,谁也保证不了所有修史的人都是朱熹的门徒,因为在朱熹的时代,有陆氏兄弟的心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各种学派的弟子人数都很多,假如所有的人都成为朱熹的门徒,那说明朱熹的理论代表的全体读书人的意志,韩侂胄反对理学,那说明韩侂胄违背了全体读书人的意志,从这个层面说,韩侂胄打击理学正好证明他是另类。这是一个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打击理学的运动是韩侂胄一手策划的,韩侂胄将一种学术派别当成了一种敌对的政治派别进行打击,作为一个武官出身的人,韩侂胄打击理学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熹及理学的信奉者们妨碍了他的利益,他的利益是什么?挤掉赵汝愚而垄断朝政,赵汝愚原本就是一个好宰相,以不正常手段毁掉一个好宰相的人是个什么人?我不知道答案。

(2)韩侂胄给岳飞鸣冤的吗?说韩侂胄是忠臣的人,其中重要的一条依据就是,他追封岳飞为鄂王,追贬秦桧为“缪丑”,不知道的人以为他做了一件拨乱反正的大事,事实上,宋孝宗刚登基的时候,他就给岳飞平反了,也就是说,韩侂胄对岳飞做的也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就算韩侂胄给岳飞来个一个拨乱反正,这跟他是否是忠臣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追崇岳飞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想借岳飞抗金的名义,给自己提出的北伐抗金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他崇尚岳飞不代表他就是岳飞。据说妓女们供奉的神仙是猪八戒,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出处,估计是因为猪八戒好色吧,如果没有这些好色的神仙罩着,这些妓女们估计不好做生意,由此我想到韩侂胄的行为,他崇拜岳飞和贬损秦桧,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以便给自己的北伐找到顺应民心的借口,不然,韩侂胄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

换一个角度说,只要是爱国的行动,做什么都是正当的吗?这好比前一阵子有些人以爱国的名义,在街头从事打砸抢的活动,这样的人是爱国的吗?南宋光宗时期,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南宋都不具备消灭金国的实力,韩侂胄发起的“开禧北伐”其实是一种“霸王硬上弓”的行动,后世人一直以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只要有人说想北伐,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就是爱国者,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你活在南宋那个时期,你愿意国家成天打仗吗?要知道,战争是对生产力和社会秩序最具破坏性的活动,试问当时的人,有几个愿意再次接受战争的蹂躏,盼望着国破家亡的格局呢?这个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那时候喜欢打仗的人也有,典型的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诗人陆游,一个是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在嘉泰四年朝见皇帝的时候,提出了金国必将灭亡的结论,并写词歌颂韩侂胄:“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韩琦谥),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这个称赞让韩侂胄很振奋;陆游听说韩侂胄准备北伐,写了一首诗歌颂韩侂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马屁真的拍到了极致,为了依附韩侂胄,陆游还为韩侂胄家盖的园子踢了《南园》诗,而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跟陆游的境界就完全不同,韩侂胄当时想让杨万里给南园题诗,条件是让他担任翰林学士,杨万里的回答是“官可以不做,记不能做。”杨万里听说韩侂胄用兵之后,连忙让家里人拿来纸笔写下了“韩侂胄是奸臣,专权无视皇上,动兵害民,阴谋危害社稷,我头颅如此,报国无门,只有孤愤”,写完便去世了。通过这三个文人的事迹对比,如果现在我们再品味《小池》诗,估计心里会别有一番滋味: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斗倒韩侂胄的史弥远是一个坏人。说韩侂胄是忠臣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杀害韩侂胄的史弥远是比韩侂胄更要坏的坏人,换言之,如果韩侂胄一直得势,南宋政权不会这么快就衰败,这样的说法从表面上理解,似乎有一些道理,是的,韩侂胄再坏也没坏到史弥远的份上,起码韩侂胄还没有通敌卖国,但是以一个坏人来证明韩侂胄是一个好人,这样的推理是存在问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街头黑社会火并,被打死的黑社会分子,你能说因为他死于坏人之手,因此这个死者是正义之士吗?

韩侂胄成于内宫,也败于内宫,韩侂胄由一个小小的蒙荫武官,在绍熙五年皇位更替的时候,由于有内宫的关系,通过内传御批搬到了右丞相赵汝愚,并打击了朝廷中反对自己的人,最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如果没有内宫的干预,韩侂胄不可能这样顺风顺水。庆元六年韩皇后去世,韩侂胄的依靠也就渐渐失去,可惜当时志得意满的他,根本没有重视后宫的变化,当时宋宁宗赵扩同时宠幸杨贵妃和曹美人,韩侂胄因为杨贵妃爱读史书,性格机敏,爱玩弄权术,而曹美人性格温柔,他就劝宋宁宗立曹美人为皇后,最后宋宁宗立杨贵妃为皇后,韩侂胄的危机也就在悄悄萌发了,可惜的是韩侂胄还不知道。

《续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韩侂胄当年任南海尉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读书人,后来这个读书人改名换姓考取了进士,韩侂胄意外见到这个人,两个故交见面,双方都很高兴,处于权力之巅的韩侂胄就咨询社会上人对他的评价,这个读书人告诉他说,他们的家族已经危如累卵。韩侂胄愕然,连忙询问原因,这个人告诉他有三重危险:一是现在的皇后跟他有仇,二是韩侂胄搞庆元党禁得罪了士大夫,三是开禧北伐由他挑起事端,当兵的和金国都特别痛恨他。韩侂胄听这个读书人一席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多次询问这个读书人有什么办法度过这些危机,读书人都没有答复,最后在韩侂胄的一再要求下,读书人说:你可以让宋宁宗仿效前面三位皇帝的做法,禅位给太子,这样就可以架空皇后,随后立即辞官归隐,将相位传给著名的学者,或许能免除祸患。听到读书人的建议,韩侂胄犹豫了。其实也难怪韩侂胄犹豫,此时韩侂胄正处于权力的巅峰,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力,哪能那么轻易地就放弃了呢?由于史料上没有说这个读书人的姓名,因此,这件事也不知道真假。其实无论真假,这段对话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韩侂胄不是被史弥远害死的,他是死于自己之手,这只手其实是只看不见的手——权力和利益。

韩侂胄死了,嘉定和议签订了,南宋和金国表面上又恢复了战前的状态,这些都是弱智的宋宁宗感知到的状态,事实上,朝廷面临的危机已经远远超过了赵扩能想象到的程度。

4、饱食终日的皇帝。

赵扩是南宋第四任皇帝,他当皇帝的时候25岁,当政时间长达31年,这个时间长度按理来说,赵扩应该能成为一个有为之君,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智力和体力太差了。

在智力方面,史料上记载,他上任之初一下子给自己选了10名侍讲老师,对于他这个智力水平的人,这些老师们对他授课几乎是对牛弹琴,因为赵扩根本就学不会,也听不明白。宰相赵汝愚为赵扩选派的讲官不仅学问好,而且人品也特别高尚。就拿理学家朱熹来说,他对赵扩授课几乎到了苦口婆心的程度,按照职责规定,朱熹应该是隔日给赵扩授课,为了让赵扩能多接受一些知识,朱熹变隔日讲为日讲,且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结果朱熹只在他身边呆了40多天便被赶走了。

侍讲官彭龟年知道这个皇帝学生的心智水平,他看到群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赵扩的及时批复而堆积如山。因此他让负责进呈奏疏的通进司把奏疏开列一个清单,彭龟年阅读以后,在清单上注明需要赵扩过目的部分,其他的就可交由三省、枢密院处理,这样,处理奏章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为了让皇帝能学懂会用,彭龟年干脆附上了清单的格式,以便赵扩能够照葫芦画瓢。这番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导,不知赵扩是真看不懂,还是嫌麻烦,最终没有采纳。

赵扩上朝的时候更有意思,开始的时候,臣子们觉得这个皇帝特别有涵养,不管臣子们说什么,他都能耐心地听着,最后他都是无一例外地说两个字“可以”,时间长了,臣子们就发现了问题,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因为很多时候朝臣意见不一致,他对两边的答案都是可以。面对这样的皇帝,臣子们只能选择无奈。

如果所有的大臣都是选择无奈也没有关系,他老爹宋光宗赵惇给他留了不少好臣子,如宰相留正和副宰相赵汝愚,这都是能经世济国的忠臣,国家按照他们的治理一定能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不幸的是,朝廷中出了奸臣韩侂胄,他正好利用皇帝在公开场合的没有结论,私下从内宫取得御批来传递“皇帝的态度”,结果是,朝廷中正直忠义的臣子被逐个罢免,韩侂胄逐渐窃取了国家的权柄。

赵扩和臣子们不知道的是,韩侂胄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赵扩不知道的,比如,庆元元年韩侂胄以皇帝的名义将吕祖谦贬到韶州,臣子们向皇帝上书要求赦免吕祖谦,赵扩的答复是,吕祖谦议论的是什么事?由是可见赵扩昏聩到什么程度,好在他还知道朝臣中有叫吕祖谦的人。

赵扩的体力好像比他的智力更差,史料记载,赵扩在内宫活动的时候,总命令两个太监背着两架小屏风作为前导,到了哪里,就将它们坚起,一块屏风上面写着“少吃酒,怕吐”,一块屏风上面写着“少食生冷,怕痛”,遇到妃子劝他吃生冷食物和饮酒时,他就指着屏风拒绝。赵扩活了57岁,这个岁数在皇帝中也不算少,赵扩生了很多儿女,但是没有一个成年的,由此也可以说明,他的体力实在是太差了,他的孩子也不可能长命,因为赵扩没有成年的儿子,最后奸相史弥远竟然在他死后矫诏另立皇帝,彻底地毁坏了宋朝统治的根基,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南宋实际亡于宋宁宗,估计也就是缘于这个基础而说的。

宋宁宗一辈子有两大优点,一是十分节俭,这个是宋氏王朝的一个传统,皇帝生活很少有十分奢靡腐化的,有一年元宵节,赵扩独自对着蜡烛清坐,太监劝他好好地过个节,赵扩对太监说:“宫外百姓没有饭吃,我能安心宴饮吗?”,这样的皇帝比起晋朝的惠帝来说不知道仁惠了多少,晋惠帝听说宫外饿死人非常不解,他对太监说,这些人真傻,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赵扩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清醒的。

赵扩另外一个优点就是重用谏官,这原本是一个明君的管理之道,因为谏官风闻言事,能让皇帝洞察宫内外的一切,可惜的是,赵扩的这个特点被奸臣利用了,韩侂胄通过培育谏官有力地打击了赵汝愚及朝廷中反对他的人,随后的史弥远从韩侂胄的发家史中看到了这个门道,于是也培养谏官,最后将韩侂胄送上了断头台。重用谏官能广开言路,这原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谏官都由奸邪的小人担任,那么朝廷真的就暗无天日了,赵扩就是这样被两个奸臣利用了。通过学习历史,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皇帝弱智的话,没有皇帝更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南宋就是因为有了赵扩,所以赵氏王朝的统治开始一泻千里。

赵扩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开禧二年(年)韩侂胄在启动抗金北伐的时候,北方蒙古草原上有一个部落首领开始称帝,他的名字叫铁木真,他自封自己为“成吉思汗”,在随后的70年,他先后灭掉了宋朝的老对头金国、南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这个朝代的名字叫元朝。









































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ly/44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