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地处赣中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近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是沿着原始村落—方国都邑—六朝治城—千年古县—四代故郡的轨迹渐进的。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除了“药文化”与“酒文化”已经被我们所渐渐熟知以外,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著名的“筑卫城文化”、“樊城堆文化”、“吴城文化”、“道教文化”等。目前,樟树市有文物点处,其中古文化遗址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为江西省“国保”最多的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现有2个国家4A旅游景区、3个3A级乡村旅游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基本形成以葛玄路旅游带为主轴、以临江古府和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我市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吴城遗址、樊城堆遗址、筑卫城遗址、吴平墓群、鸣水桥、国字山墓群。

接下来

请跟随小编一起

走进樟树市的这些国保!

01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吴城乡,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是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对探讨长江中下游方国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项重大发现之一,入选国家十三五大遗址规划中。

据考察,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有城墙、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建设,目前遗址公园已初具雏形。吴城文化博物馆位于吴城遗址保护区内,通过商代方国城邑遗址地及出土的各种文化器物的展示,重现江西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演变,使参观者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文明起源的三个历程及相关古文化发展过程,以及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协调关系,宣扬科学、辩证的唯物史观,使吴城遗址成为“江南商文化的研习基地”和江西省的重要旅游资源。02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遗址,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年,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该遗址。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周长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现,制陶方法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画、压印、易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多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错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长方纹、编织纹、篮纹、菱形纹、席纹、曲折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蓖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纹、蕉叶纹、米字纹、S形纹、旋涡纹、交错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坑、墓葬等。“樊城堆人”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猎等经济的繁荣,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现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史实证明,特别是年全县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全县发现和复查的古文化遗址达多处,经过重新核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市共有11处,其中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有营盘里第一、二、三、四土城和横山垴、筑卫城、樊城堆7处,采集的标本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杨家岗、老虎岗、观下山、盘子岭4处。以上考古资料说明,早在-年前,赣中大地的巍巍閤皂山麓,滚滚赣江两岸的樟树境地内,已出现11处原始村落,我们的祖先一一“樊城堆人”就在樟树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并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为以后樟树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03筑卫城遗址//

筑卫城遗址航拍图

在樟树市城区南,古老的芗溪河蜿蜓淌过,在大桥街道洪光塘村形成一个S形的弯道,河东岸便是筑卫城遗址,这里就是江南先民繁衍生息之地。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比新疆楼兰古城、古罗马庞培古城更为古老,是赣中腹地的一大奇观,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大型土城之一。

筑卫城遗址城墙解剖图

来到遗址筑卫城,只见土筑的城墙高耸于广阔的绿野田园中,充满了远古城郭的神秘之感。缓缓走入城内,感觉到古城在沉睡,周围寂静,仿佛一声咳嗽都会惊扰它的梦境。沿着古河道前行,古街、土墙、“灰坑”(考古用语,即古人埋藏废弃物的所在)突入眼帘,远古的先民们分明就在这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转过古河道,去先民的生活区瞧瞧,触摸古街的历史创痕;穿越内城墙,去城内的祭祀台看看,聆听亘古之音。在城东面的陶窑遗迹,还散落着先民们烧制的象征远古文明的器物。当地人自豪地说,城里一铲子下去就能挖到古物,这一点颇有点像咸阳地区随处可拾到秦砖汉瓦一样。

这是一座多年的大型城址,漫天绿野中,虽是残墙林立,筑卫城犹见当年气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随手就能触探到江南先民的遗存,放眼便能牵扯出远古的苍凉。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此得名。筑卫城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米,南北长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0多米,最低也有6-8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沿着墙顶走,缺口处似乎是城门遗址,一数有6个城门。城内是较为平坦广阔的土地,西南部有祭祀房屋遗迹及祭祀场地。

筑卫城遗址内河

筑卫城遗址城门阙口

据此,有关专家断言:樟树境地在距今年前已出现原始村落,且筑卫城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大时期的文化堆积,是中国先秦遗址中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丰富的典型遗存。它对于确立江西,乃至华南先秦考古学历史编年有着重要意义。

04吴平墓群//

吴平古墓群位于中洲乡门楼里村(即吴平故城)南面0米处的九子科山。该墓群年由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近百座古墓漫山遍布,封土高4-7米不等,分布面积有1平方米。年和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与文献资料相吻合,是古吴平县城的墓葬区,对研究汉至隋代的樟树市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年12月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鸣水桥//阁皂山鸣水桥是江西省著名宋代石拱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据《江西风物志》(年版)载,此桥与庐山观音桥、洞山逢渠桥同为江西境内迄今仅见的三座有确切年代的北宋石拱桥。鸣水桥位于市城区南偏东20公里处。年拨专款进行了维修,恢复原貌。桥侧立有保护标志和“鸣水桥修复记”碑文。该桥建于峡山口悬崖之上。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及地栿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溪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道教名山阁皂山八景之一。《閤皂山八景记》载:“閤水源出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系宋政和年间所建,曰‘鸣水桥’。”“桥上有亭翼然,木石结构,清静雅致。状如斋室,曰‘鸣水台’,为宋代开禧孙方丈所建。”亭台“清初焚毁”。民初建砖亭亦毁,仅存石桥。旧志多称鸣水桥为“鸣水台”或“鸣水亭”。北宋杨申作于熙宁五年()的《閤皂山景德观》中,有“闻飞瀑之声鸣水台”之句,看来,鸣水桥未建之前便有鸣水台,百余年后移亭桥上,于是桥、台(亭)合为一体。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

06国字山墓群//

国字山墓群位于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委会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脉土岗上,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的西侧边缘地带,在其正东约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在筑卫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内。

年和年连续两年对国字山周边区域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四座墓葬(M1、M2、M3、M4)及附属围沟和坑等。

▲国字山墓群位置分布图

▲国字山墓群M1远景图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2远景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3墓底-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4远景图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的规模在江西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墓葬中首屈一指,且多座高等级墓葬并存于筑卫城周边。国字山墓群的工作不仅仅能为筑卫城的时代、性质等提供判断依据,也将对先秦时期江西地区,特别是清江盆地的文化演进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江西的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典型性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mt/90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