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气候变暖及人群流动等原因,造成登革热流行省份从热带扩散至温带,专家称,如果没有提前预警和防控部署,今年全国登革热疫情本可能超越年。数据来源:每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作图/马丹萌

记者马丹萌实习记者李兰馨

中国正在经历自年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这种通常流行于热带地区的疾病,今年在全国13个省份肆虐,呈现往中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这是第一次在全国有这种情况的大规模暴发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向财新记者指出。

截至10月,全国登革热感染人数已超过2万人,死亡3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昨日披露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其中登革热发病数为例,死亡2例,发病数较9月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前几年。如年10月,全国登革热疫情共报告例,今年相较去年同期约增长2.4倍。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由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天至15天。患者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等症状,程度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这种以传染病原先仅在热带地区存在,后逐渐传入中国南部。

缘何“北上”今年登革热大流行及“北上”由多种因素造成。刘起勇告诉财新记者,在自然因素方面,气候变化使得登革热流行范围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造成中国有更多区域适合蚊虫生存繁衍,高蚊虫密度支撑了登革热在当地的暴发流行。此外,降水对蚊虫滋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北方部分地区今年的降水相对较为充足,积水也相应较多,适宜蚊媒的生长。今年2月,刘起勇团队曾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上发表研究,根据白纹伊蚊的生物学特性和登革热流行过程,建立登革热传播生物模型,预测了年代、年代、年和年代中国登革热分布风险图。提前预警“不过,今年的防控非常到位。”刘起勇说,他所在团队曾在去年年底就基于气候变化、降水特征等因素,做出今年可能是登革热“大年”的预警。针对学者的预警,国家卫健委也组织了风险评估,并作出部署。此外,中国疾控中心也曾前后两次发文,不仅要求做好蚊虫监测、预警和控制,且要求做好蚊虫抗药性监测,科学选择敏感的、高效的杀虫剂,防止因蚊虫耐药导致防控不力。刘起勇认为,如果没有提前预警和防控部署,今年全国登革热疫情本可能超越年,“今年整体来讲,我们的控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没有出现很大的暴发流行,但是比起往年是流行高了。如果出现像年的(防控)情况,今年我们可能(发病数)得几十万例。”(本文来自新闻原创付费阅读网站“财新网”。如有意阅读全文,可选择单篇购买,或者直接订阅。谢谢!)热门文章:药还怎么审和睦家天价易手他们为何吃药成瘾国产肿瘤免疫药圈地肿瘤用药基因检测乱象争议国家版辅助用药医院的奶酪一种误诊漏诊率近9成的疼痛为什么每年走失50万老人?压床:ICU不能承受之重在中国研发孤儿药百白破疫苗忧患尘肺病案中案变色的“淡蓝罕见病移民更多相关文章:华中连续现疫情,登革热缘何北上?[-09-12]

登革热疫情在江西、重庆、湖北等地发生,相比往年多爆发于华南地区,疫情呈北上趋势。

受东南亚疫情影响,今年全国登革热病例较往年显著增加。据重庆卫健委通报,年1至8月,全国共有28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较多。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湖北省黄冈市、重庆市、江西省两地(樟树市、新干县)、海南省海口市分别通报登革热22例、53例、例、77例。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由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天至15天。患者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等症状,程度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及生态环境、人群流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登革热发病呈现新的趋势。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曾表示,自从年在广东佛山的登革热疫情爆发以后,每一年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流行。流行的频率越来越密,而且还有北扩的趋势,原先仅在热带地区存在,后逐渐传入中国南部,目前最北的记录已到达地处温带的山东。

湖北黄冈发生登革热疫情含20个本地病例[-09-10]

年9月10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xw/91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