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花生(江西樟树市,年8月)

查干湖冬捕(吉林查干湖,年1月)

冬捕马拉绞盘(吉林查干湖,年1月)

红土地施肥(江西樟树市,年4月)

草原羊群(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年6月)

农机耕田(江西樟树市,年7月)

花生脱粒(江西樟树市,年8月)

采收明前茶(江西铜鼓县,年4月)

金秋采菱(江西分宜县,年9月)

农耕文化,国脉所寄,成就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对农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有着深厚的“三农”情结。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县里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时,就留下了分田到户后农村变化的许多影像。进入新世纪,随着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实行补贴,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广大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苍翠的山、清澈的水、金黄的稻田、绿色的草原、秀美的乡村,高速公路、铁路在广袤的田野上纵横交错,好一派田园风光扑面而来。有位摄影家说得好,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用镜头记录下农村的变化就是记录时代的变化。因此,多年来,我摄影的主攻方向一直定在“三农”题材上。

无人机的使用,为摄影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高空无人机的俯瞰下,画面显得更加广润、宏大。景色之美、线条之美、劳动之美尽显丰收之美。在我的镜头下,有南方的稻田、茶场、红土地……有北方的湖泊、草原、羊群……那些耕作、丰收的瞬间一幅幅定格在影像之中。

“三农”题材摄影作品,没有壮观瑰丽,没有唯美惊艳,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纯真、质朴、原始。只要走近田野、走近生活、走近乡亲就能捕捉到真实、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不去追求唯美的光影、理想的布局、摆布的姿态,而是脚踏实地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抓拍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真实地记录新农村发生的各种变化。

江南很多低山丘陵地区,有着大片红色的土壤,人们习惯称之红土地。在脱贫攻坚中,人们改造红土地,不仅种上了大面积的花生、西瓜、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还种上了附加值更高的枳壳、黄栀子、吴朱萸等中药材。无人机飞上高空,红土地的景象令人震撼。春天,红色地块阡陌纵横;夏天,大片庄稼长势喜人,给红土地披上一层绿装;秋天,收获的季节,充满着热烈的氛围;冬天,则是红绿相间,色调又不相同。

进入新世纪,各种农业机械不断地研发并制造出来,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机、摘果机、剥壳机、烘干机等逐步推广使用,而且性能越来越好。过去小时候摘花生是多么辛苦的事啊,现在多好呀,只需将成捆的花生塞进摘果机的大口,一边流出的是花生颗粒,一边扬起的是粉碎的秸杆碎片。水稻收割时节,有专门的农机公司提供服务,一台收割机一两个时就可以把自家承包的几亩稻田收割完毕。在农村,近年来还涌现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他们都购置有多台耕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以满足大面积种植水稻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更是极大地解放了农民。

将镜头聚焦“三农”,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摄影当随时代,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三农”发展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我感到幸运。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年·第81期·5版

图文:杨晓宁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对开每周两期24个版全彩印刷全年期共元

怎么订阅年报纸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xx/112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