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130327/4147026.html
胡光华当前,各地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载体和抓手持续推进。最近,笔者在樟树市中洲乡采访得知,当地整合资金建设产业项目,其中红薯粉丝加工厂去年消化本地万公斤红薯,生产粉丝近2万公斤,产品供不应求。所得利润中,40%用于贫困户分红,60%留厂用于生产经营。无疑,中洲乡发展红薯粉丝产业实现了贫困户增收、种植户受益。说起成功之道,乡领导分析:该产业对接了两头,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利用原生态种植的红薯,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粉丝深受消费者喜爱;二是切合本地实际,当地有种植加工红薯的传统,产业基础良好。正因如此,红薯粉丝产业才蓬勃发展,各方叫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包含并强调了精准之义。中洲乡的做法带来启示:扶贫产业要选择精准,做到既“连天线”又“接地气”,即既要摸准产业政策、项目前景、市场需求等,又要紧扣自然条件、生产传统、群众意愿等,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反观有的地方,发展扶贫产业“对焦”不准,要么宏观把握不准,造成项目“南辕北辙”;要么微观掌握不实,造成项目“水土不服”。笔者就知某村建中药材元胡基地,但因土壤不适宜,造成元胡苗全部死亡。当然,产业扶贫并非易事,失败或许还有多种原因。但选准产业项目,永远是脱贫成功的基础。既“连天线”,又“接地气”,道理并不复杂,要做到两者协调统一,是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产业定位先找准。发展产业摆脱贫困,找准定位至关重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习惯、发展基础,这是产业定位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既吃透政策、市场等上情,又摸清本地比较优势等下情,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切不可有“懒政”思想、应付心态,拍头做决策,跟风选产业,盲目抓发展。而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多听专家建议,倾听群众声音,让决策更加科学,更有底气。像樟树市就强化了产业规划引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受到群众欢迎。关键难题要破解。发展“连天线”“接地气”的扶贫产业,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需要人的支撑。在当前农村劳动力、产业人才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政策杠杆,创新制度安排,吸引各种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选准产业路径,抓好项目建设,搞好经营管理;还要选优配强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伍,并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也要着力破除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探索科学灵活高效的融资机制;将扶贫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借船出海。考核体系再完善。脱贫攻坚需要压实责任,落实科学的考核评估,精准问责问效。特别对产业精准扶贫,要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体系,不仅要擦亮“火眼金睛”,更要转变考核思路: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看眼前更要看长远、看显绩更要看潜绩。只有这样,才能给基层和扶贫干部传导正向压力和正确的工作理念,将重心放到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上来。还要建立企业、大户、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出台对帮扶主体的考核奖励措施,等等。这样,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激发产业扶贫的潜能,才能更好更快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xx/13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