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樟树市有这么一个古镇,在一千零二十五的岁月里,它有九百二十年作为府的建制,下属的县衙达几十个之多。曾经"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家",后因赣江改道,失去地利之便,地位中落,现在只是一个正科级的建制镇。镇守的首长由五品的道台降为不入品的镇长。这就是樟树市的临江镇。 ▽ 这是古镇的府前街,因正对临江府署而得名,是古临江通往副省级的官署大道,历史上茶坊酒肆林立,是当时最繁华的街道。 ▽ 这条鞭子街也很有名气,传说苏东坡到临江讲学,好酒的他有天大醉后路过此巷,正巧下雨,地面湿滑,苏东坡老先生不小心摔了一跤,讲学用的教鞭遗落此巷,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小巷称为鞭子街。 ▽ 这座楼至今巳有上千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安门,但它历史还长过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它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建筑是清同治十二年修复的,是当年府衙的大门,名曰"大观楼"。因为登上楼顶,远山近街尽收眼底,城廓云烟历历在目,蔚为大观。明代永乐大典的总纂解缙封官回乡,途经临江,在大观楼上兴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正楷的"临江府"三个大字,是他目前唯一留下的正楷颜体作品。当年王安石的父亲在临江为官,王安石就出生在这个府衙里,可惜他出生的房屋已经不在了。现在府衙巳成为荣誉军人的休养院,院名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江西省长的吴官正所题。 ▽ 医院里面的小亭,名为碧障亭,亭前有宋代的饮马石槽和一块明代二龙戏珠的石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淡淡的夕阳照射在黑瓦的黄墙上,几簇树影衬映其上,有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霞光红泛滟,树影碧参差"的意境。据说,王安石出生地"维嵩堂"的旧址就在这附近。 ▽ 临江城外还有大片的绿地,江边的房屋在远处隐约可见,是不是有"水滿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的田园风味。 ▽ 弯曲的小巷,淡淡的白云,霞光打在老人的脸上,怡情留在临江人生活里。此情此景使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我特意选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来到这个古镇,想体验一下这里还有没有往日的乡愁。陪同我的朋友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恐怕很难找到,执拗的我坚持前往。虽然难有儿时的记忆,但总算发现了些许痕迹。这位白发老妪忙着杀鸡,因为儿女明天就要回家了。 ▽ 这位穿着现代的老人,也在准备儿孙回家的莱肴,鸡肠子肯定是昔日的美味。 ▽ 杀鸡宰鸭吸引了孙辈,她们对这一切都感到新奇。鸡肉倒是寻常味,活蹦乱跳的鸡怎么上的餐桌,她们可是不太清楚。 ▽ 看奶奶杀鸡。 ▽ 你还记得洋红蛋袋吗?这可是端午节的标配。现在还有几人会编,还有几个孩子愿带。年轻人向老一代学习,你可要做洋红蛋袋的传人。 ▽ 握紧手里的,不忘桌上的,这个小女生还有当年的传统,什么都要,什么都想吃。 ▽ 你编你的蛋袋,我玩我的游戏,反正少不了我一份。 ▽ 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奶奶小时候过端午节必备的东西,没有这个,谁肯出门,因为小朋友们都有,没有可就丢大人了。 ▽ 奶奶,这个难编吗? ▽ 我也试一试。告诉你,你的不标准,这里面不装茶蛋装鸭蛋,还要染上洋红色。 ▽ 手把手教,老手艺不要丢掉了。 ▽ 哎呀,我想吃,怎么拿??到呀! ▽ 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是艾草。"清明挿柳,端午挿艾",挿艾和菖蒲可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 明天过端午,男人也要做家务。 ▽ 包粽子,人人皆知,吃棕子,个个皆会。过去的女人,个个都会包棕子,今天呢?未必。 ▽ 包棕子可有学问,扎得不紧,前功尽弃,棕子就変成糯米饭了。 ▽ 老妇深知此道,扎实地系好白线。 ▽ 用筷子把米塞紧。 ▽ 菖蒲和艾叶,一样不能少。杀茵防病,驱除九毒。 ▽ 明天儿孙要来,多备一些蔬菜,现在年轻人爱素不爱荤。 ▽ 老爷子独饮独斟,自得其乐。 ▽ 亲友走访,古之习俗,薄酒一杯,开怀畅饮。 ▽ 是问客杀鸡,还是见客杀鸡?反正有鸡,无鸡不成宴。 ▽ 你可听说临江府冻粉,这可是临江著名小吃。当地人说,不吃冻粉,冒到临江。 ▽ 这位老太太今年七十多,在这里卖冻粉巳经三十年了。两位小年青,正在上大学,放假回乡,第一件事就是品尝久违的冻粉。 ▽ 冻粉好吃,全靠调料,酱油、醋、麻油、小葱、蒜末、干辣椒粉一字排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 过节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他们扎堆玩耍,每个人脖子都挂着一个红蛋。这可是端午节的象征了。 ▽ 扶好红蛋,别碰坏了。 ▽ "你拍一,我拍一"多么熟悉的儿歌,在古镇上还保留下来了。 ▽ 晃动的手,不动的身,红蛋更是稳稳当当。 ▽ 棕子、红蛋、茶蛋,还有大蒜,再上猜拳的孩子,长辈的肖像,一幅上等的端午风情画。 ▽ 石头、剪刀、布,这个传承了几代人的游戏,撩拨了你的心弦吗? ▽ 哈哈,我们都是布,平了! ▽ 女孩会的,我们也会,谁叫我们是男子汉呢。 ▽ 碰蛋了,看看谁的硬。 ▽ 在静与动中寻求快乐。 ▽ 还是老儿歌好玩。 ▽ 念错了,要罚! ▽ 旁观也快乐! ▽ 看谁的蛋转得快。 ▽ 我与乌龟一起玩。 ▽ 钟馗守门,合家平安。 ▽ 过节杀一盘。 ▽ 门神和艾草,一个不能少。 ▽ 端午是个好天气,红霞染红天际,早上的古镇会有什么民俗呢?伴着朝阳,我又走向古街,寻找旧时的记忆。 ▽ 开门第一件事是打爆竹,敬天地,祭祖先。 ▽ 供品还真丰盛,有棕子、包子、蛋。 ▽ 祭拜祖先。 ▽ 后院也不清闲,午饭一早就开始准备。 ▽ 爆竹此起彼伏,听到爆竹响,赶紧往前奔,结果不美妙,往往扑了空。 ▽ 爆竹打完了,人也不见了,当我赶去时,打爆竹者躺在太师椅,脸都照不到了。 ▽ 后院的老人是不是在看我的笑话。 ▽ 又是只闻爆竹响,难见引爆人。 ▽ 这一家摆好了供品,开始祭天拜祖,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等待他燃响爆竹。 ▽ 总算抓到了这个镜头。 ▽ 据说打爆竹是通知神仙和祖先,给你们的棕子等都做好了,快来吃吧。因此,不摆好供品决不能打爆竹,不然的话,他们来了,看不见吃的,怪罪下来,你就吃不了兜着走吧。▽ 万寿宫里女信众早早点起了蜡烛,祭拜神位。 ▽ 这里的万寿宫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纪念道教净明派祖师爷许真君的,是古代江西会馆和江西啇会所在地,也是当地唯一没有被战火烧毁的建筑。 ▽ 女信众放好一串长爆竹,恭请许真君来过节。 ▽ 许真君没来,她倒吓跑了。 ▽ 家家都要祭天拜祖,看来这个民俗在古镇挺有群众基础的。 ▽ 拜祖了。 行走在古镇的小巷里,勾起了多少童年的回忆;观看着路旁的老屋,引发了多少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有多久没有再晾晒被子,有多久没有挂大红灯笼,儿时的东西总是记忆更久,消失的东西总是令人怀旧。与时俱进,毫无疑问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但代代传承也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留下什么,扬弃什么,永远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乡愁是什么?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这当然不错。乡愁肯定有家乡的记忆,乡情的味道。但乡愁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固守家园的人,也许还有乡愁,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改变。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生活中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东西。让社会多元,就一定会留下更多的乡愁。 图文来源:熊盛文 看完有没勾起你淡淡的乡愁 临江人,转起来~ ▍内容来源:熊盛文 ▍图文编辑:中国樟树(小编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