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下讲闲谭》是乐清市文明办、乐清广播电视台、乐清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文史类电视系列片,是一档由乐清文史专家用方言讲述本地历史文化的电视片。

一背景介绍:

白石的山水是有故事、有诗词、有文化的地方,比如谢灵运、王十朋等历史名人都和白石有过交集,还有白石的钱家,在永嘉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李少和这里说起,白石山应该是乐清,仍至乐清与永嘉两地的道教的中心,因为李少和是正正式式的道教人物,民间为纪念他,曾把玉甑峰称为道士岩。

李少和在白石山玉虹洞清修、参悟,在永嘉、乐清一带影响渐渐大起来,后来他将修炼的上清派改为了茅山派,李少和先生就也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爷,三次受到皇帝的召见,按照常理推断,他开山的茅山派应该源远流长,后辈徒子徒孙不断。但在宋朝之后,茅山派就销声匿迹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茅山派没有流传下来呢?李少和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来白石山修炼?在温州地区、乐清的西乡和东乡留下了哪些痕迹呢?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尚洪甫:在当时的水平讲,(茅山派)应该是比较有名的,我们现在去看,为什么李少和走了之后他的这个门派没有流传下来,也有几个原因,就像你们两位先生说的一样,第一是他的徒弟修养不够,学问不够,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就是就道教环境来说,在北宋与南宋交界的那段时间,慢慢开始衰落了,基本在南宋的时候,已经不流行了。

胡立谦:道观后来分了多少派,比如说上清是以太上老君为宗的。

尚洪甫:李少和这一派是跟茅山法联合在一起的。现在乐清流传的茅山法,就是李少和这一派的上清派和我们乐清民间信仰结合以后形成的一种流派。也就讲这种精深的(道教)理论学问,可以不用去研究,但是医学,中医必须要研究,所以,以前的这些僧道,基本上中医都懂。我们现在的乐清跟永嘉追李少和尊为茅山居士,茅山道法李氏真人祖师。不过直到现在,大家都不太重视李真人的学问或者修炼的态度了,重视的反而是李真人的法力有多大、老百姓在他的身上可以得到什么东西等等,已经是变味的价值取向,这点也是比较可惜的。后来李真人在乐清也有比较多的香火分派,较为有名的是白石的澄慧寺,就是集云观。澄慧寺应该是唐龙纪年间造的一个寺院,在当时也是比较有名的寺院,后来在宋朝的时候,叶适先生也在里面教过书,当时只有16岁。

吴济川:叶适先生在这里作了一篇澄慧寺《藏经阁记》,这个碑现在都还在那里。叶适学校的老板是个生意人,叫黄琼新,后来就在澄慧寺修行,他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用来造了一条白石合和桥,不过造了后他又没再去澄慧寺了。15年后,叶适作了《藏经阁记》。

尚洪甫:后来叶适也发达了。澄慧寺从历史上来讲可以说是几度兴废。

胡立谦:当时的当地名士赵舜耕写过一联:“儒释道三教虽曰异流同宗旨”,都是叫人学好。“东西漈二水纵然分派共渊源”,都是白石山上流下。道教也好,道教是中国文化;释,走到中国,被我们中国汉化了,跟我们的文化一致。

尚洪甫:我记得这对联的额就叫“三教圣地”。

胡立谦:有儒,在此教书,还有释教、道教,这是对的。

二背景介绍:

李少和清修于白石玉虹洞。他的修炼的风格,在永嘉、乐清民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慢慢的形成了李少和形式,在我们乐清的县西影响尤其大。虽然他没有著名的道观文化作品流传于世,但严格地说,李少和是一位儒家的学问家。李少和是永嘉人,但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乐清人?也就是说,乐清人为什么对他有了认同感?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吴济川:实际上他为什么变成乐清老百姓,特别是县西,先是真人,后来变仙人。什么道理,因为他手里有两样东西:当时在白石的山洞里,他会医药,当时的道士基本会岐黄之术,白石当时很偏僻很穷,人也不多,所以老百姓生病、有病苦,都会去他哪里,李少和就会抓药、给他医治;另一个方面,白石当原初在北宋代那时,什么豺狼虎豹这些野兽肯定比较多,像现在还有地方名叫大猫垟,肯定有老虎出入蛮多,李少和应该武功也蛮好,可能可以在这个地方保一方百姓的平安。

尚洪甫:以前的道士们有几样技能必须要会。首先就是“医术”,我们先不讲给老百姓医治,就是他本人也是需要的。因为一个人在在山上修炼,你有什么病苦,你自己就要懂;而且僻谷修炼,基本的药理也要懂,否则你不吃东西,不靠药物或其它来维持的话,这个也是比较难的;还有就是炼丹药的话也必须要懂医理。第二个技能是必须会武功,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为了防身。第三个技能就是有只是,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懂。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胡立谦:这是当然的,李少和是太上博士了,书本理论怎么会不懂?比如你开头讲的陶弘景“山中宰相”,“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他这个医术肯定懂的。

吴济川:在宋朝时,能考入进士的,他的学问一定是出入三家,他没这样渊博的学问,一定考不上的。

尚洪甫:以前的道士概念和我们现在的道士概念完全不一样,观念完全不一样。以前的道士是“有道之士”,是很受人尊敬的,换句话讲就是学问家的别称,几乎什么方面都要懂。

胡立谦:像以前的陈抟,他也是道士,“陈抟老祖”。

尚洪甫:比如说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医卜星相,这些都要会。直到后来,尤其是明朝以后,道士世俗化以后,在民众当中形象慢慢的破坏了,道士就像是一种骗吃的职业一样,地位是直接下降。现在的道士应该向宋朝以前的先人们学习。

胡立谦:应该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吴济川:一个修炼的道士,能够让老百姓把你变成真人,变成仙人,你得有利济苍生的本事。有这种能力,有这颗心。

尚洪甫:也就是说与老百姓的生存、利益,有直接关系。

三背景介绍:

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乐清流传的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仙师一类,基本都是山上的。比如象黄法师、倪法师,李真人也是山上的,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山区的老百姓需要医药,也需要一位法力无边的人去对付猛兽,庇护百姓。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尚洪甫:换句话来讲,之所以老百姓尊竖道士为仙人,其实就是寻一个保护神。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受到保护,宗教信仰大都如此。

吴济川:民间信仰本身就是深植在老百姓心目当中。老百姓从心底感激你,所以才为之建庙、塑像、并且跪拜,建立心理寄托的一些东西。

尚洪甫: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白石山,有些想法也觉得蛮有意思。头一个,白石山的整个布局结构,这个“局”不是特别大。所以虽然李少和和全了和尚是同个时代来乐清开发的,但是,全了和尚开发的雁荡山的宗教文化比较深根,后来有雁荡的十八古刹等一系列的发展,这种文化也能延续下来,但是当李少和开发的白石山就延续不下去。

吴济川:关于这点,像是有两个问题有关系。一个是道路有关系,交通有关系,比如说我们从台州、杭州、黄岩过来的时候,接近雁荡。另外一个,白石的道士开山以后,山下的村落就建设起来了。当村落建设后,山的周围和入山口就被挡了,然后这个山就闭塞了。所以说李少和开发的白石山延续不下去也是有原因的。说到这里,我记得以前还有个传说,说的是李少和在大罗山修行时,有一天突然看到乐清西乡有彩云飘起来,所以他认为这个地方一定是仙地。于是就寻到玉虹洞,在这里修行。其实我们知道,大罗山并不高,他怎么能在那里可以看到祥云呢?可见当时白石山下面都是海。

尚洪甫:就是说视野比较开阔。白石山的祥云,早有记载。白石山以前叫五色山,唐天宝年间就有记载了。以前的《白石山志》还有一句话叫做“十二真君飞升之地”,也就是讲白石山本身就是有仙气的地方。(十二真君中)有个人跟乐清有关系,谁呢?就是郭璞。现在的传说中郭璞走过乐清,在乐清相地称土。现在,道士岩前有粒飞升石,据说是仙人在此地活动的遗迹。所以说李少和看到祥云飞起之类的传说,都做了铺垫。

四背景介绍:

李少和在民间形成信仰之后,分布很广,乐清这几大集镇基本都有他的足迹,比如西乡的孤屿山仙人岩道院,其渊源还在李少和这里。在孤屿山上有一块孤岩,上面有几个类似于脚印的痕迹,据民间传说是李少和采药走累了,就这里打鼓唱歌休息,所以这里就叫仙人岩,离开后由于用力一蹬腾云而去,这里就留下了几枚脚印。后人在这里造了个寺院,就叫仙人岩道院。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吴济川:这里属于西乡,那东乡和李少和有关的事情应该不多吧?

尚洪甫:东乡确实比较少。李少和信仰基本传到以乐成为界,平原地区。那边的山区,例如西乡其实还有几个人在那传的比较广,像黄法仙师,甚至蒲岐、虹桥也都有传过去,而且这些人年代和现在比较近,但是李少和是北宋的,年代较远,流传有影响,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明代的人口流动比较大,人们的走到会把信仰带过来。而且北宋年代久远,时间长了,事迹也淡忘了。

结语:

不久前玉虹洞刚遭遇了火灾,现在的洞内一片土石瓦烁,不过道家曾经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但愿在不久以后,我们还能看到道家的文化在白石山水间再度兴盛起来。

文明乐清∣你我同行!长按,识别







































白癜风的问题
白癜风哪治的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xx/9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