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731/7346518.html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蛰居斋主/图:堆糖 樟树古井留记忆,最是童年总入梦。 珠湖湾里村是乡政府及集镇所在地,该村原名竹湾李,是李姓为主的村庄。李姓出自黄帝,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李氏是唐朝的国姓,“安史之乱”后,许多李氏子孙迁往南方,至唐昭王时,派生出陇右(今甘肃)李氏,后辗转至婺源严田,到浩公九代南宋初年迁至鄱阳珠湖界潭(今尧汊),浩公生有五子,洐生出竹湾李、云七李、三门李、雨田李和路口李等。竹湾李后来被习惯称作湾里、铺田村。湾里村南有棵近千年的古樟树,树约两人合抱之粗,树根盘根错节露出地面,似龙爪牢固地与大地亲密拥抱,树干参天其形如冠盖相遮蔽,树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树下一口古井,据说与樟树的年龄相差无几,不知是先有树后有井,还是先有井后有树,村里近百岁的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总之是古树老井相得益彰,是湾里人取水生活的唯一途径,乘凉聊天的避暑胜地。 井台是个横竖约六米见方用清一色鹰潭大红石砌成的大平台,四面台阶拾级而上。井口直径约一米以上,呈圆形凸起尺余,防人畜误坠其中。井深约四丈有余,据风水大师说,只有到这个程度才能现出龙骨,水质才好。井底极其宽大,据说可在下面摆上四五张八仙桌还绰绰有余。井壁长满苔藓和松形叶等青绿植物,井水清可见底,一眼望下沧桑而深沉。那时候全村仅有的几口土井,都是天旱时井里无水,下雨时井水成泥混汤。只有樟树下的古井无论怎样的大旱之年,井底的水位始终保持有二丈多的深浅,水质清纯甘甜,丝毫不因雨水滂沱而发混变色。据说此井由高深风水大师择地而掘,与本村龙脉相连,井口即龙口喷泉,几百个泉眼都有拳头大小,不仅连通了地下源源不断的泉水,更是全村风水兴旺的征兆。 作为全村唯一仅有的好水源,樟树古井近千年来,一直担负着族人濯衣洗具、解渴喂牲的使命。赶上挑水人多的时候,井口边供三四个人同时用井绳扯水,井台上摆满了水桶和担钩,都在排队等着。力气大的壮男用井绳把大桶哧溜到水面,熟练有力地把井绳一甩一扑通,然后满桶井水三下五除二被拎上了井台。妇女和小孩则多用只有大桶一半的小齐桶扯水挑回家,为的是量力而行轻快轻快。一些个左邻右舍、东屋西居、前村后庄的村民,平常各忙各的难得见面,借着挑水的机会你一声问候,他几句寒喧,老头开个玩笑,小李来段调侃,欢声笑语混合着水桶和担钩在井台上的磕碰声,形成了其乐融融的挑水交响曲。 有别于其它古井的,樟树古井的水格外甘冽,许多外村路过的人渴时掬上一饮,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人魂儿出窍,每每齐声称赞说从没喝过这么清甜的井水,随便哪个村的井水都比不过。到了炎热酷暑天,井口挂满了许多井绳,有用竹篮盛着没吃完的饭菜放下保鲜的,有用网袋或破开的皮球装着西瓜浸在水里冰镇的。在那没电没冰箱的年代,古井就是绝好的天然冰箱。到了冬天井口热雾腾腾,妇女们惧怕河塘水的刺骨寒冷,纷纷挑着衣服带上脚盆和搓衣板,到井边享受着温泉的暖意。三个妇女一台戏,十几个妇女围着井台上边洗衣服边谈婆,那个热闹劲儿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古井的水除了给村里人带来甜美和便利外,还有一种特异功能:不少在烈日炎炎下劳作的村民酷暑难耐,中暑的、发热病的只要饮上几口古井水,立马神清气爽症状全无,一些人屡试不爽,都说比仁丹丸子和十滴水还灵,究其原因,据说是老樟树的樟脑成分,年深日久渗入到泉水中所致。此说法仅为揣测没有科学依据,但自然界不泛此类的神奇现象,许是老天赐给“十八子”的财富吧。 我的外公外婆是在日本鬼子侵入中国时,从南昌麻丘一路卖布一路逃荒到湾里落户的。我是在湾里出生长大的。五岁时在湾里读小学,母亲在集镇供销社上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路过樟树井边。七一年上二年级的时候,一些学生都喜欢用书的塑料封皮雕刻出缕空的字样,然后用盖章子的红印油印在背心上。有刻出北京、上海等仿宋字体,再配上刻好的大小数字,印在白色的运动背心上,格外得瑟显眼,俨然就是国家队的篮球、乒乓球运动员。我也不甘示弱地卷入了这股流行风,取下语录本上的塑料封皮,刻下了自己喜欢的字样和数字,并特意别出心裁地刻出解放军字样。虚荣心作怪,为了炫耀把刻出的花样带到学校给同学们看。哪知道他们都是在家里印好在背心上,我却傻乎乎地把语录皮子带到了学校,结果被老师来了个“人赃俱获”。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那姓胡的老师非说我是反革命,吓得我放学坐在樟树底下井台边哭着不敢回家,更不敢到学校去。还是路过的人见状告诉我母亲,然后我被带到学校找到老师求情,老师念我年幼无知才免于处罚。这段经历和樟树古井捆绑在记忆里,时常在脑海和梦魇里呈现。 那时候湾里集镇上有许多跟我一样客居借读的同学,有卫生院、邮电所、血防组等单位职工的子女,因为都是吃商品粮,在当时的湾里俨然鹤立鸡群,在其他同学眼里总显得有优越感,他们开口总叫我们是吃“双倍粮”的。后来随着各自家长的工作调动而天各一方,现在流行的同学聚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