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北门(锦春门)城门洞进王子巷、再过东大街入沙子巷,爬上春台坡、穿越考棚巷、左转南大街便直通南城门(大仰门)。这是袁州古城内另一条从北到南的通道,虽比不过从大北门(袁山门)进下街入上街再到南大街的通道有更多商贸旺铺,但却是一条“古学府路”。 一 在小北门城楼到大北门城楼这段古城垣内有条巷叫芦竹巷。明·正德九年(年)《袁州府志》卷之三:城池、坊巷中已黑白分明地刻印出“蘆竹巷”三个大字(本人已在上期《西赣文化》“太平水关”一文中以“芦竹”这一植物推演过巷名的来历)。清·道光三年(年)的宜春县城图没有坊巷名,却唯独在城守营西边写了个棋盘巷,好像宜春老城只有一条巷似的。而民国二十八年的宜春县城街市图在古代的芦竹巷里弄了个图例卍、并配上三字:“卢祝庙”。也不知从何年开始,宜春古街巷有“九街”、“十八巷”。(见年版《宜春市志》86页)“九街”中又出现了“卢祝街”。而现在经管部门钉在各户的门牌号,却又制作成了“芦祝巷”。如果“卢祝”一说是个神话,那“芦祝”一作就成“梦话”了。这与那“水汊”写成“水寨”,“二府”写成“二符”等,皆为同床异“梦”,莫明其妙! 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小北门到大北门这段古城墙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卢祝庙在下棋盘巷(南北向那段)与古城墙相对的西侧(年代城建局改建为本单位住宅)。如今“芦祝巷”门牌号是从东往西排序,即芦祝巷1号是从小北门过去登城门楼的台阶下开始。其实,从前的巷道往东可直达灵官巷再去火神庙(今宜春二小)。凡住在卢祝巷东头(大约以大坪里分界)的人,要是人家问你家住哪?都是回答:小北门,而不是说卢祝巷;更早些时,住卢祝巷西头的人也都说成是住卢祝庙。 小北门这段路有杨记棕绳店、许记草蓆店、汤姓雕匠铺、申记铜匠店、罗氏、付氏庞缸店、住岸的渔民朱家等。年代就住小北门(今芦祝巷17号)的施国华,曾与欧阳梅主演现代戏《古金莲》(宜春县采茶剧团的成名剧作之一),年代初曾连演一个半月,场场爆满,至今难以忘却,年此剧在宜春专区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后又参加了全省戏剧调演,好评如潮。 小北门城门是清·乾隆五十一年(年)增辟的,官方取名“锦春门”,有人曾说锦春门没有城门楼,但最近网上公开的几幅年前后的宜春老城景观照片中有一张小北门码头边的,清晰地显现出小北门城门上有高大的翘檐角楼阁。“锦春门”这个名号并没有让人记住,都说此处为小北门,年拆毁这段城垣时从门洞上卸下的碑匾还刻着“秀江門”三字,上面也残存南宋·建炎元年(年)可辨的年号,但这碑匾是年从大北门移过来的,因为年大北门就把原名“秀江门”改为“袁山门”了。也就是说、名不符实了。 年前王子巷还是城内一偏僻小巷,尽管有明·洪武二年(年)居民赵敏中在王子巷重建的〔宜春候祠〕(取名王子庙)而名扬西赣(萍乡县治西也曾有王子庙一座);但王子巷得名仍比建庙更早。那是因汉光六年(前年)七月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候、立宜春候国以后,元鼎五年(前年)刘成因“坐失酎金”又被汉武帝废了宜春候国又失了候。之后王子刘成隐居于此巷至终老而留下巷名,所以此巷与庙都比萍乡的王子庙更有价值。 汉代有个制度:皇宫每年正月初一做的酒,八月取出用来祭祀祖庙,这种酒叫“酎酒”。天子拿这种酒去祭祀宗庙时,诸侯必须进贡黄金以表示助祭,这个助祭金就叫“酎金”。汉文帝时还定有酎金律,规定诸侯按封地人口,每满一千人须奉酎金四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可用犀牛角、玳瑁、象牙、翡翠等贵重物品顶替。酎金一定要按时给,不给或给得不足,或金的质量不合标准,都有被罢封地、“国除”的危险。《史记·平准书》中说:“列候坐酎金,失候者百余人。” 王子巷成为繁华的商贸街巷,要归功于年小北门城门的增辟才使得此处成为一南北交通要冲,特别是清·嘉庆十九年(年)北门岭上秀才徐宏鹏独资兴建小北门秀江石桥后,小北门与王子巷一带的人流就更为稠密,宜春古城南北交通咽喉的“太平水关”便由大北门、下街转移至小北门、王子巷。我们无文字可考芦竹巷紧靠城墙而建的这一边屋始建于何时,但可从上述变通中认为小北门秀江石桥的兴建也繁盛了芦竹巷,这也可从“巷”变“街”中领悟。毕竟更靠近大北门、下街的“卢祝庙”往西这段路早已店铺密集。 小北门一带,年代还有实验小学教导主任袁升南(宜春寨下横塘人)与继任者欧阳礼老师(其爱人彭国平是宜中美术老师,也曾是江西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后在江西大学新闻系当教授)在此居住过,另实验小学的同学袁钦、黄桃生、肖福玲、谌忠杰、杨建新、彭冬华(宜春市博物馆原馆长谢志杰夫人)等人亦居于此,实验小学的任续琴老师(其亲家是广东名作家欧阳山,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旧居也离此处不远。 二 与小北门相连的王子巷由一条冷僻小巷逐渐演变成一处工商门类较为齐全的街市,如:锅店、香火蜡烛店、庞缸(水缸)店、棉花店、布店、油店、米店、盐店、山货店、炭店、酒店、鏊烘店、当铺、金子店等等。今王子巷21、23号原是一家蜡烛和锅店,是同一家经营者,即民国时的宜春镇镇长谢邦元(亦是宜春县商会好几届的常务委员或常务监事),此铺两间大店面分前后两栋,中间有相通的院落,两层砖木结构,23号这边的后栋门额上至今还留下“紫气临”三个大字和门两侧对联残余的几字,但就是这几个字特别吸人眼球,这字体一看便知(老宜春和关心书法的人)是袁州府大书家(亦是文物收藏大家)黄和贤的墨宝。黄和贤(~年)原籍萍乡宣风彭家村,人称黄先,年代与父亲黄鹤年在中山路与上街的转角处开了家〔文明和〕刻印书店。黄和贤的字曾有“宜春三绝”之誉(不仅小字写得好,店号等巨幅大字亦功力深厚),宜春各商家店号的招牌字几乎都由他书写,每字收费银圆一块,价格不菲。黄先的书体端正又不拘泥,笔力遒劲还有灵动。年,东风大街的“皇殿里商场”起初想请黄先题写,但当时黄和贤已年老心力不济,后市五交化公司到外地向启功求墨,虽如愿,但平心而论写店号招牌字,黄先的功力不在启功之下。启功是一种风格,黄和贤则是楷模。 “紫气临”与“紫气东来”乃一脉相承,作为店家、对来自东方的祥瑞之气(此店正朝向东方)应是喜好,对来自四方八面的顾客更是欢迎。“紫气临”不局限于一方,蕴含各方来客光临之意,既别致又通达,不知这是谢的原稿还是黄的意见,传说是黄先建议减、換一字,谢欣然允诺:减字不减价! 谢邦元这直店面的山墙现在看见墙体表面的石灰胶泥层已脱落,露出很多块古城墙砖。这是一个佐证,此屋或改建于年,因民国政府曾于年为躲避日机轰炸宜春城以便于疏散人口,下令拆除袁州古城墙的东、南、西三面。这或许是一种“意外收获”。南门鹧鸪路宜春台下的坡上曾有谢祖安的公寓也是用城墙砖砌筑,这也是借机省了一笔开支。 年谢邦元将“紫气临”南边这直店(今王子巷21号)卖给了宜春新田人,屠夫彭树茂(彭树茂家于年改建成今貌)。谢邦元此后不久,自己留下的这直“紫气临”屋却因自己是民国政府官员被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没收。 年,宜春县在“紫气临”屋(今王子巷23号)创办了“国营宜春酒厂”。年宜春酒厂迁址下街上棋盘巷巷口后,此屋又被宜春镇政府房产科改为出租屋。 “紫气临”屋对面是年从青年路(一条年抗战胜利后新辟的街市,街的西侧曾是年至年的老宜春县署遗址)搬过来居住的易笃生全家人,易笃生是宜春年开的〔国光照相馆〕创办人,亦是年在中山路原二百商场位置开〔国光美术社〕、主营“宜春脱胎漆器”而擅画工的老板;是那年代的“宜春三绝”(黄和贤的字、易笃生的画、陈桂生的雕刻手艺)之一。 现在的彭家南侧隔壁,今王子巷19号,是门面与众不同的〔巫诚公祠〕,邻居称“巫家公馆”。所谓的与众不同也没什么大不同,只不过它的正大门是向里凹进去的,这确是一种祠堂样式。此屋有些年头了,可能始建于清代中叶,进深也大,里院还打了口至今还清澈的水井。宜春的巫氏清初由广东兴宁迁来,之前是从福建永定入粤,萍乡、万载都是这根脉。此“巫诚”是尊称,不是真名。 年从万载株潭模山塘过来的巫卓新(家谱名巫寺龙)是受中共党组织派来宜春的,落户〔巫诚公祠〕以私塾先生的名义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巫诚公祠〕也因此成为“中共宜春联络站”。巫卓新的顶头上司是新四军驻南昌特派员吴继周(解放后曾任袁州专署第一任专员,年还兼任省人民法院袁州分院院长)。宜春解放后巫卓新曾积极参与剿匪工作,年上级任命巫卓新准备去萍乡县当公安局长前夕,巫又参与了武功山最后一次剿匪却身负重伤,后不幸牺牲,政府当时下半旗致哀并确认巫卓新为革命烈士,并给其家属:夫人潘红莲长期享受抚恤金。文革时巫卓新却被莫明其妙地诬为叛徒、特务,其后人(巫卓新有两个儿子:巫绍卿和巫绍林)的住房〔巫诚公祠〕竟被“革委会”没收公管。年巫家以巫绍卿的名字当年已购买此屋(兄巫绍卿这年二十岁,弟巫绍林四岁),巫卓新后人手中早就持有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的签印和宜春县民政局公章的房契。 年巫卓新烈士得到平反,公安系统每年还会来巫家慰问。巫卓新(~年)早年从广东梅县徙宜春之前因是中共党员被国民党追剿,辗转宜春金瑞、慈化、万载株潭、模山塘等好几个地方,于年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派往宜春。其实巫姓在江西,萍乡为最多族人,万载、宜春次之。若家谱未联上,只要堂号为平阳,五百年前就是一家。 三 王子庙并不正对当铺巷,偏南一点,年前王子庙是一彭姓人的私家住宅,因彭某在洪江当老师,此宅没做生意也住得少,便转卖给一罗姓人。即使是彭姓人上几代也没人见过“王子庙”内有什么菩蕯或人物雕塑,可见王子庙历史久远了,也许明代那个赵敏中只是修复一下王子刘成曾经隐居的终老之地,命个名而矣。年版《宜春市志》卷三十三.历史文物.页对王子庙有记述:“硬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外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无斗拱,雀替。分上、下两栋,宽8.5米,高7.5米。前栋长4.8米,后栋长7.2米。中有天井,无厢房。现状完好,今辟为居民住房”。“王子庙”年被罗姓人买下后于年拆“庙”重建为三层钢砼混合结构的平顶单栋商住楼(有大型的转闸铝合金门)。但因原“庙”南侧的垛子墙被邻居房屋寄墙未拆成,所以现在仍可看见原“庙”的唯一遗存。 从前王子庙对面曾建有一戏台,清代不知何时被人买下地盘(戏台已破损)改建成一当铺(当铺巷也因此得名)。到民国时此屋产权属一个叫黄五七的人,黄五七是否就是原当铺的房东或后人,无法查证,但此人在中山路还有众多店铺,如:原县药材公司那直大屋,原副食品公司那家“老人店”等。 当铺的南侧是称之为〔黄家祠〕的大屋,原门面是三层砖木结构。从前的大门有叩门环和铜铸的衔环兽及门钉,很豪华气派。民国初年这屋里面被改成一格格的小房间,传说是开办妓院,并取店号“同春茂”。但宜春市志及众多老者年代的回忆皆否定宜春有挂牌(注册)娼馆。也许这里没办多久就因纳税或其它原因被取缔或改行,否则此大屋年房东转卖给胡姓十九户人家一事便无法解释。 宜春从前的印刷业主要是石印。〔远志石印局〕的欧阳来庆于民国二十六年(年)首次在宜春开办了小型铅印,到高安请来了刘子奇等三名铅印排字工人,曾印刷过《宜春日报》及《赣西民国日报》。 年12月宜春县财政科奉命没收前中山路号的邓维邦(又名邓襄平,曾是届宜春县商会会长)的〔进化书局〕。年1月初正式成立“宜春公营印刷局”,由政府投资购进铅印设备,如:四开平台机、圆盘机、切线机等,并从南昌请来了一批铅印排字工人和印刷工人,后生产发展后又购进了印刷机、切纸机、手摇铸字机、铅字、铜模等设备。年1月改名为“地方国营宜春印刷厂“,并迁址到王子巷4号的〔黄家祠〕。年印刷厂划归县委机关报《宜春报》统一领导,又更名为“宜春报印刷厂”及“宜春报经理部”。年国民经济调整中,报纸停刊,又改厂名为“江西宜春印刷厂”,直属县工交局、经委管。文革前几年,宜春印刷厂又搬迁至沙子巷〔李家祠〕(李游纪念堂)址。 至今令人难忘的是,小时候我每次经过王子巷的印刷厂大门口时,那厅堂中圆盘印刷机旋转、碰触的铿锵声,给这静静的巷道阵阵欢快,又联想起秀江河边那滚转不歇的筒车咿呀声,伴着‘打奶龙’(裸体的宜春方言)玩童们的戏水声,这些都是孩提时最动听舒心的乐曲。 〔黄家祠〕那边有幅残联:百姓千秋同秀水,书香一脉共袁山。也许此联并不高深,但行文到此却似填上了一首歌词,歌名便是那:《紫气临》。 王子巷的印刷厂迁去沙子巷后,〔黄家祠〕又成了县生资公司的宿舍区,年代县生资公司宿舍前厅失火,原来的三层砖木结构后改建成一层了,这与曾经气派非凡的〔黄家祠〕大相径庭了! 王子巷口西侧曾是家鏊烘店(糕点店),叫〔逢春茂〕,对面便是沙子巷。 四 沙子巷口西侧是家〔祥隆〕号南货店(年代、门店前堂实为三层),主营豆鼓、盐,老板是安福籍人王懋安。〔逢春茂〕与〔祥隆〕都是安福老乡,皆姓王,王懋安也在〔逢春茂〕参了股。〔祥隆〕店开办较早,由于诚信经营,管理有方,王老板家业逐渐兴旺。早在年王懋安便在小校场火神庙东边置地筑墅,现存的市级文物:宜春二小学校边的“王家大屋”。一座中西合璧、典型民国建筑风格的两层“别墅”(原正厅前、门额上有[春华秋实]的字号),仍然屹立在“王家井”边!斯人已去,但思念常在。 沙子巷3号位于去五眼井的转角处,对面就是有名的李游纪念堂(人称李家祠)。而沙子巷3号这栋并不很大的两层砖木瓦房,即是宜春名人杨翘新(宜春一中的前身:袁山中学的创办者)的房产;一栋有天井和小院落、开阳台,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老房子。年在此屋出生的邹国林如今已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邹国林曾是武大生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亦是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他虽在宜春生活过18年,不算短也不长,但对宜春的眷恋却格外珍重,始终不渝。我与他小学同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他家门口,因而同学们对他的记忆也格外清晰。自年以来,邹国林每次回家乡都邀请同学们聚一聚、谈新叙旧。他也喜欢到母校寻踪觅影,十分怀念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时曾经的诸位恩师。 沙子巷巷名曾一度被人称作“荣封巷”或“云峯巷”,但都未被民众认同。“荣封”,乃为唐代李游封候唱颂,沙子巷的李游纪念堂(人称李家祠)是唐·中和年间(~年)初建。那时,黄巢起义军曾横扫江右(江西),袁州刺史李游率民团设防,但起义军并未进入袁州境内,而李游以此邀功被封“宜春候”(见年版《宜春市志》大事记)。而“云峯”是借音转义移趣,把宜春台下的此巷喻为登峯行云之道也未尝不可,因为春台、考棚、书院、学堂、督学署等都曾在此地云集。为啥一个沙子巷名历久弥新?因为沙子未必真平贱,聚沙成塔,沙中藏金啊!看来雅俗共赏,留有余地的东西更有生命力。 “荣封巷5号”(此称谓见年版的《宜春市志》)就是〔蒋家花园〕的地址,这是一处硕大的带花园的四合院。年政府在此创办“宜春县幼儿园”,但〔蒋家花园〕是谁家的宅地,本人颇费精力打探很久后才略知一二。我们已知〔张天成药店〕是清代由樟树过来创业的,其实,稍晚一点也迁来家〔蒋益泰药店〕,同样是原清江县樟帮药商。除了张家,蒋家也是宜春前三甲的兼营批发、有坐堂郎中的药店。“蒋益泰”是否是老板的真姓名,暂不知晓。(以下叙说我把他当姓名用)。沙子巷口往西(中山路)第三直大店(现“今生有约”婚纱摄影店)是年前的〔蒋益泰药店〕。 蒋益泰,清江县人,年起该药店给江西新干人廖炳生集资承顶,改店号为〔平安药店〕,但蒋益泰仍保留有股份,〔蒋家花园〕的住宅仍是蒋益泰自家的。蒋益泰有五个儿女,全是宜春中学校友。老大蒋介颐(女)年生,清华大学毕业,解放后曾任南京市妇联主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是宜春名人谢明远(见年版《宜春市志》人物表三:宜春籍民国时期军政人员表)大弟谢志安的爱人。蒋廉儒是蒋介颐二弟,排行老三,但此人非同一般。蒋廉儒,字廉予(年~?)清江县人,出生于宜春,国民党籍,政治大学、中正大学研究院毕业,年后在江西任三青团萍乡分团主任兼书记,再任江西青年出版社社长后又接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及总编辑一职,之后有国防部简任秘书,中正大学研究部教授等职,在大陆时最显要的职位是民国行政院长、副总统陈诚的秘书,年曾随同参与国共“重庆谈判”。 谢明远年由国民党第58军转地方后曾在〔蒋家花园〕居住三年;其大儿子谢仲鸿(~)亦是宜春中学校友,年考入武汉大学(谢家有五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小时候在〔蒋家花园〕曾与蒋廉儒照相合影过,谢仲鸿年在新疆水利厅退休,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前后蒋益泰逝世后,〔蒋家花园〕的命运就身不由己了。当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时,〔蒋家花园〕已被彻底改观,据说蒋家后人也未向政府索求。还值得一提的是〔蒋家花园〕年9月北伐军进驻宜春时,机要秘书蒋心荣曾在此住过,年9月23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到达宜春后住在哪?(北伐军9月24日曾在箭道里召开有蒋介石讲话的庆祝会)这仍是个谜。 年“袁州军事会议”以后,彭德怀和司令部曾驻扎在〔平安药店〕一个月,当时对该店送药去安福给根据地人民一事表示很满意,彭德怀还说:“这是好事,你们可以大胆去做”(据《宜春市文史资料》年10月第二辑)。 沙子巷往南上坡后就是年代实验小学的老校门口(与春台公园东门相对),校门是栋两边有房间的建筑,记得南侧是间小药房,有红药水、碘酒、卫生纱布等备用医药品,下坡有二、三十级台阶,坡上栽有桃树,下了台阶就是操场,那边就是低年级的教室“徐家祠堂”。进校门右转再上点坡,据说从前是易鼎臣公祠的地盘,建校时已改成了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新教学楼,也是我读四、六年级时的教室。 宜春实验小学创办之初不在宜春城,是在清江县(今樟树市)临江镇,年江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在临江开办了附属小学,但年五师撤办并入宜春中学时,其附小也改为宜中附小,并迁址到宜春沙子巷天主堂旧址和易鼎臣公祠办学。后因校舍不够用,由七中(宜春中学当时的校名)校长张芳葆专案报请拨旧协署(今文化馆)及箭道里为附小建新校。经省批复后于年开始筹建。当时附小内也办起了幼稚园。另宜中又在麟桥办了个附小分校,校址在麟桥张果公祠(现张果公祠尚存,但被众多高楼包围)。麟桥(今林桥)分校有两个复式班,抗战时日寇飞机常来轰炸宜春城,附小曾一度全部转移至麟桥实验区上课,直到年上学期才迁回城内原校址。年附小由县接管,改名“宜春县实验小学”并搬回沙子巷天主堂和启用徐家祠改造成教室、亦有了新建教学楼。 年‘大跃进’时,宜春县委创办了“宜春县师范学校”(已获省教育厅备案),校址设在考棚巷陈家祠,其实陈家祠的后门就在实验小学的操场边,离那天主教堂不远。宜春师范年招生四个班,人。只学一年便分配到农村教小学。年招收3年制初师三个班,人。年招初师四个班,人;中师一个班62人。年经行署决定,停办初师、保留中师,由地、县两级领导。全区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同年秋,招中师二个班,人。年署期为贯彻党中央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学校停办。学生转入萍乡师范与高安师范。陈家祠校舍又重新交给实验小学使用。 要说我对母校实验小学的印象,在读时原有的教学楼及其它建筑全部没了,加上那些当时的任课老师绝大多数走了,实在是令人无限惆怅。就我个人而言,对低年级时两个班主任晏燕飞和胡友谊老师印象颇深,我二年级时调入甲班。那时晏老师上课善于营造课堂气氛(今天的感言),她亲手制作一些头饰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童话故事,晏老师还能自创教材,如儿歌《上课》和《写字》等,在那个没电脑、电视、手机,电影也较少看的年代,课堂教学灵活、生动的辅助手段,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刚进甲班不久,胡友谊老师曾带领指导几个学生制作沙盘:台湾宝岛的地理模型。这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掘,也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了政治意识。胡友谊老师是东北人,儿子的名字用自己家乡的地名:“海林”(一个离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那个威虎山不远的县级市),胡老师这种呼儿念家的情怀也挺让人感动。 三年级时,班上一次野外活动,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不远处的柑子园树上还有几只没摘完的柑子,自己突然离队、飞快地跑过去,爬上树顶和枝杆,但树枝叭地一声断裂了,我重重地从树上摔下,口吐白沫……。这下可把胡友谊老师吓坏了,但那时我还有些清醒,胡老师把我慢慢扶起,见我没有昏迷,便背着我并叫班长组织同学们先回去,医院,经检查没发现我有伤情后,胡老师又叫人用自行车把我带送回家。 年实验小学刘志清老师(特级教师)来我店小坐时,曾对我说:你那时太调皮了,真把胡友谊老师气折了,拿你没办法!但现在象你这样子的学生又太多了,真不知这些调皮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何种角色?……。现在回想起刘老师这些话时已过去二十年了,更离胡老师那母爱般的一幕六十年了。人说大恩不言谢,但对我而言这仍是一种歉疚,这何时能够超脱?胡友谊老师!您现在何方? 五 实验小学的对面便是历史感更为厚重的“昌黎书院”,“昌黎书院”是由“韩文公祠”演变而来,韩文公祠是北宋·皇佑五年(年)由袁州知州祖无择在原菱池巷(天符巷的更早称谓)对面,明代叫卫前街(今鼓楼路东段)的一侧初建,但元末毁于兵燹。明正统年间(~年)巡抚韩雍、知府姚文选又在宜春台东麓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年)知府刘廷诰、知县徐栻复修韩文公祠并题匾改称“昌黎书院”。 袁州中学堂年创办于昌黎书院,是赣西最早的一所中学。据民国《宜春县志》卷九·教育志载:“宣统三年冬(年)(袁州中学堂)由昌黎书院迁移于府院、试考棚改造成讲堂,增建寝室,……民国元年(年),改堂为校,始用校长制……”。所谓“府院”、“考棚”皆在原“昌黎书院”的平台东南下一层,即现在的宜春四中初中部和南端原宜春市药材公司制药厂。考棚区明代原有严氏(严嵩)南府,后改为袁州提督学政行署,俗称贡院,贡院后又改为兵备道署,清初道裁,改为督学署,其官厅大堂年兵燹后重建,后被七中用作礼堂。年9月29日下午4时,“袁州军事会议”继“袁州会议”在〔张天成药店〕召开之后,又紧接着在江西省立七中礼堂举行。年12月此礼堂亦被江西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现在四中的初中部教学楼和教工宿舍区及操场早已将旧址中的老校舍与礼堂湮灭。 年的秋季,这是宜春中学在宜春解放后崭新的新学年开始,学校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学生会”。学生会的文娱部出面组织宜春中学文艺宣传队,队长由学生会、文娱部推选,并聘请音乐老师彭一叶,美术老师彭国平担任指导。与此同时,主要在高年级中选拔一批有革命朝气,热爱文艺的同学参加宣传队。当时在袁州军分区政治文艺工作团干部汪洋同志的协助辅导下,宣传队集中力量排演大型五幕八场的歌剧《白毛女》。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和彩排通过后,正式贴出海报,在西门〈万寿宫〉(中山路原‘袁江大戏院’的舞台、即去年十一月十日拆除的‘秀江宾馆’旧址)正式对外公演。《白毛女》歌剧在宜春城内连续演出多场,场场爆满。演出时,台上角色演得十分投入,台下观众看得群情激愤,每次演出闭幕后,许多观众还迟迟不愿离场。演出的成功及时地配合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宜春中学曾轰动宜春的一件大事。 请记住这些参加演出的学生:谢含秋、贺克安饰演杨白劳,刘美芝扮演喜儿,刘善德(刘美芝哥哥)演黄世仁,沈尤慧演穆仁智,温端云演黄母,邹健生演赵大春,林月华演赵大婶。 民国三年(年)起,宜春中学校名曾用“江西省立第八中学”;“江西省立第七中学”(~年);“江西省立宜春乡村师范学校”(~年)。年后定为“江西省立宜春中学”。年7月“宜春县中并入江西省立宜春中学。年宜春中学迁址化成岩东麓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黄海部队(对内称空军第四速成中学)又在宜春台下老宜春中学校址培训团级以下军官(补习文化的速成学校)。那时,实验小学在神甫楼边、还留下一座天桥跨越沙子巷与原宜春中学相连。 年“宜春县第二初中”在今四中初中部创办,含考棚。 年“宜春县第二初中”停办,初一学生转入宜春中学升初二;初二学生留本校址升初三、但转为宜春一中的校籍。本校址只有初三年级了。 年在昌黎书院址创办“宜春工读学校“。 年在今四中初中部创办“宜春镇第三小学“。 年实验小学与三小及幼儿园合并称:“宜春镇卫东学校”。 年今四中初中部址创建“春台中学”。 年“春台中学”改名“宜春第四中学”至今。 沿沙子巷古代考棚区下行可达今考棚巷,此巷西行可至原鹧鸪路(东风路),巷内左侧曾有城南朝真坊行宫寺。清·康熙五十年(年)宜春知县江为龙(安徽桐城人,曾任宜春知县八年)捐建款项,将寺内改成“宜阳书院”(年创办的“宜阳官立高等小学堂”,今一小,即在此院)。 从原鹧鸪路往南行至大仰门外五十步(电机厂一带)便是唐·天宝五年(年)太守房琯创建“袁州学宫”(文庙)的肇始之地(唐·乾元元年后改建于城内)。宋·李觏所著《袁州州学记》中的建“学宫”,是点赞袁州知州祖无择当年在宜春复兴学风之举。 何为“大仰”,乃袁州古城地势更高的南城门(大仰门)正对州南六十里开外的仰山古庙(信奉而尊大)。宋·张商英著《仰山庙记》中曾奉为神灵的仰山,今明月山系的一峯,亦成了文化旅游、乡村情趣寻觅的热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zx/95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