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05219.html 李连申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播音指导 福建新闻广播主播 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播读故事学习强国,人所共识,这是字里行间的本意,如同“少年强则国强”;学习强国,也是人所共知,每天通过这一平台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而时习之”,给我的生活、工作助力,引领我们向前。 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与“学习强国”平台有了更深一度的交流——成为该平台播音朗诵专家团一员。于自己,赋能再出发,不只是业务能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凝心聚力的牵引指引! 01心正音正:每一次播音,都是一次“身心洗礼” 年12月10日,第一次接到来自“学习强国”平台的播读任务,文章是《习近平扶贫故事》(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系列文章——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内心着实有些激动。 这篇文章,画面感强、生活气息浓厚,描述代入感强。 《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原文节选) ↓↓↓滑动查看 “军营村,海拔近千米,厦门最高、最偏远的行政村。从厦门到军营村,开车要走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盘绕着厦门第二高峰状元山扶摇直上,爬上“九曲十八弯”——18公里、72个弯。到山顶时,常常能看到云海。 年4月7日,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第一次来到这个云上村庄。路不好,当时去村里只有一条1.6米宽的土路,凹凸不平,崎岖陡峭。车开不进去,只能停在村口的小拱桥边,习近平就步行进村。见到时任军营村村委会主任高泉国后,习近平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这里最穷的有几户?” …… 习近平此次再访军营村,没有忘记12年前见过的高泉国。他问:“当年那个瘦瘦矮矮的高主任现在在做什么?能不能把他叫过来? 高泉国当时正赤着脚在地里干活,一听说习近平要见他,高兴得手脚都没顾上洗,拎着锄头骑上摩托车就赶过来了。到了村部的院子,高泉国锄头一扔,兴冲冲去见习近平。 习近平离很远就认出了他:“就是他,就是他!” …… 从习近平第一次来军营村到今天,已经30多年了。军营村从原来贫穷的山区村,成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6万多元。如今,在军营村村口,笔直的水泥大道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樟树。大道两旁的山上,竖着“摆脱贫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军营人民欢迎您”两块大幅招牌,特别醒目。” 通读后,作为上世纪90年代在厦门读大学的我,感到的不只是习总书记当年的远见卓识,还有一份来自第二故乡的“乡音乡情”,更能感受到总书记是那么将老百姓挂在心上。 12月11日中午,我用时半小时将这篇文章播读完成,之后发给“学习强国”音频组老师审听,很快有了如下回复: 02:26房门口的“门”,读音不标准; 04:18“仍然”读成“仍”,少了“然”; 04:59“上楼梯”读成“上楼”,少了“梯”; 05:29“他来的时候”少读了“他”字; 08:45山坡上的“坡”读成“播”音。 一向自视识稿能力不错的我顿时“蒙了”,一篇文章,播出这么多差错!静下心反思,“播读”不是简单的吐字归音,而是认真阅读后一字一句的释义、从内容到精神的阐释,是建立在自身学习领悟基础上的有声语言创作。 这次初体验,令我的“身心俱洗”,是初心使命使然:初心正,音正;初心正,意正;使命必达。 02情浓意浓:每一次创作都能感受到“为民情怀” 年12月22日,第二次接到“学习强国”平台的播读任务,播读的文章是《习近平扶贫故事》(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系列文章——支书五记。 有了前次的播读经历,这一次我预习起来更加认真,也倍感压力。 这篇文章相较前一篇,是个大部头,有“五记”——年,不到二十一岁的习近平被梁家河大队的党员们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当大队支书虽然时间不长,但习近平为村里办成不少大事,为群众解决许多实际困难,为梁家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作出巨大贡献。我们选取其中五件事情,放在一起介绍,就叫“支书五记”。 △习近平当年带领知青和村民打下的“知青井”,如今已成为了梁家河的一道风景。 我家乡是河北农村。70、80年代的河北农村,跟陕北、梁家河是那么的“零距离”。对文中所描述的场景,我很熟悉,也很亲切。质朴的文字、亲切的语言,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我魂牵梦萦。 《支书五记》(原文节选) ↓↓↓滑动查看 “打坝期间,习近平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身先士卒,不仅在第一线指挥,也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事事和村里人并肩战斗。 …… 这年初春,天格外冷,但天寒地冻挡不住干事创业的热情。习近平亲自带着基建队开工了。一?头,一?头,又是一?头,坑越挖越深,渐渐超过了半人高。习近平带着人搭上了井架、装上了滑轮,跳到井下继续挖。渐渐地,坑口高过了他们的头顶。习近平果断地脱掉鞋袜跳进坝里。双脚踩在冰冻的泥里,刺骨地痛,他不在乎,直到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下一个人。开始还有些社员怕冷不敢下井,看到习近平这大地方来的知青为了村里的事情这么拼,都感动了。大家争先恐后,跟着他们年轻的书记奋战在了一起。 …… 沼气池火速开工。开挖土地,习近平带头挥锄;没有沙子,他带人去挖;没有石灰,自己办烧灰场;水泥运不进来,他带人身背肩扛从公社往返三十里地运回来……大家干劲十足,都盼着亲手点燃从没见过的沼气火苗……沼气池是越来越像样子了。7月的一天,从理论上讲该到了出气的日子,气却迟迟没有出来。习近平仔细一观察,发现粪池里有气泡往上冒,这说明底下有气啊!他想,是不是哪里堵了?就拿铁钎子去捅,一捅不要紧,习近平被喷了一脸粪水,但他顾不上这些,因为太高兴了——沼气出来了,一点就着。” △习近平带人打下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掀起了全省的“沼气革命”。 播读这篇文章,我花了足足5个多小时。开篇时,口齿不够清晰,吐字归音不到位不饱满,整篇播读后再重录开篇;部分故事、情节回听时,觉得当时处理得不到位,就重新再来一遍;录音间外有异响杂音,放大音量审听再回炉重播…… 一句句打磨、一段段回听,一字一句间努力将“支书五记”的故事播讲好播读到位。整篇下来,我尤其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脚下泥土的厚重,特别是他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为民情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03年12月31日,接到第三篇播读任务,文章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李浩然的评论《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第二天就是元旦新年,辞旧迎新之际,习总书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一直言犹在耳! 《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文中评论到: ↓↓↓滑动查看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新征程,我们尤应科学把握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见贤思齐、向先进模范学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以卓越的劳动创造铸就通往美好明天的路基。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评论的力量,播读时仿佛有劳动号子在耳畔叫响,从中可获得扬帆启航再出发的力量! 正如文中所言,激励我们以劳模精神为镜,高扬奋斗之帆、紧握奋斗之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以奋斗成就梦想,在奔跑中开创未来。 年12月30日,含自己播读的两篇《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和《支书五记》在内,由播音朗诵专家团录制的有声作品《习近平扶贫故事》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评论作品《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则于年1月6日收录入“强国之声?时评大家读”专栏,供读者在推荐频道首页以及学习电台“听原著”频道收听。 上线作品受到了同事同行亲朋好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