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清溪从关岭一路向东南流淌,流经了天台小西乡,一路有众多溪流汇入,有左溪、秀溪、桐溪溪等,溪水清澈如镜,故得名清溪,古时也称青溪。清溪最终汇入了始丰溪,溪口处是一片平坦的溪滩地,开阔的湿地间,有许多芦苇随意生长,每年秋季,芦花开的时候,成群的白鸥栖息在芦苇间,微风吹过,空中飞舞着芦花。溪中竹排点点,鸬鹚立在竹排上,梳理着羽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清溪的这一景色,被元邑人曹文晦列入天台山十景,称“清溪落雁”,并以诗描述了这一景色。“清溪溪口荻花秋,底事年年伴白鸥,北去不辞书帛寄,南来非为稻梁谋。荒烟渺渺长桥外,落叶萧萧古渡头。见说洞庭风月好,碧波千顷小渔舟。”在曹文晦眼中,清溪的景色可与洞庭湖相媲美。因为清溪落雁这一景,清溪亦被称为雁溪。

在清溪和始丰溪环抱之处有一座古镇,称清溪镇,镇以溪名。清溪镇名始于明末,据清康熙《天台县志》记载:“清溪镇,在县西三里,其地集商贾,通贸易,外境之人皆辐辏于此。在桥以西者,谓上清溪,在桥以东者,谓下清溪。清溪居民为水所冲激,稍逊下之稠密矣。”现在所说的清溪指的是下清溪。旧时出天台城大西门,过桥上街,往西不远就是清溪镇,一条老街自东向西横穿清溪,所以也称清溪街。清溪街的这条古道通往天台西乡各村,再往上通杭州,往下通台州府。街的西端就是清溪,溪上架有石桥,称清溪桥。

始丰溪从清溪村南边流过,旧时始丰溪通航,有长船上通街头,下达台州府,有客运和货运。天台城沿始丰溪一带,有三个重要的船埠头,逸步是城中最古老的埠头,为官渡,位于大南门外,埠头前立有一座石碑坊,正面刻“天台逸步”四字,背面为“碧水飞虹”,埠头在清末就废了。溪头埠头,是民国时期天台最为繁华的水运码头,溪头位于小南门外,有多家过塘行设于溪头,如姜宝山、许万泰等。此外就是清溪埠头,虽然清溪埠头没有溪头那样大的规模,由于有大道穿村而过,水陆运输成就了清溪街的繁华。

有关清溪街,民间有“清溪两头洞”一说,此处的洞指的是街东西两头的过街楼。街东端的过街楼称聚星楼,过聚星楼就进入清溪街了。聚星楼南侧有一棵古樟树,樟树前有一口池塘,称玄天塘。只所以称玄天塘,是因为在聚星楼旁有一座镇安庙,庙内供奉玄天大帝。镇安庙坐北朝南,面对清溪街,庙内供奉的玄天大帝也称真武大帝。现庙内还供奉黑龙大帝、财神和土地诸神。

街的西端也有一座过街楼,为三官阁,出过街楼就是清溪桥。过街楼二楼为三官阁,阁内供奉的三官为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阁两边,塑有两只灰雕的雄鸡,因清溪桥长长的桥墩形如蜈蚣,民间认为一旦蜈蚣成精就会伤害百姓,所以塑了二只雄鸡立于三官阁,用来监督蜈蚣。三官阁现已拆除。

三官阁旁有一庙,称止水庙,止水意为挡住洪水。因为清溪村位于二条溪流的边上,每年雨季,时常有洪水灾害,百姓建止水庙就是祈祷神明保佑,以免洪水灾害。止水庙由门楼和正堂组成,大门门楣上还依稀可辨“止水庙”三字。

进门楼是一小天井,小天井对面为正堂。现小天井已盖上房顶,与正堂联在一起。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四年建造。止水庙供奉白鹤大帝,旧时白鹤大帝的神像就立于正堂后壁中间。止水庙的后墙之外就是清溪街,所以在正堂后壁两侧开有二扇后门,门楣上分别题有“雁溪”、“古迹”。

清溪的居民为杂姓,不同姓氏的居民,先后迁入清溪。有石、许、范、叶、魏、林、裘等姓。其中,石姓在明代由石从辉携侄孙石尚台,从黄岩东山迁居清溪。魏姓在晚清从慈溪魏家桥迁居清溪。半里不到的清溪街设有客栈、铺店和钱庄,街的两边为二层建筑,人们沿街开店,多为清末民初建筑,现已基本改建。街北侧有一幢民国风格的建筑颇为精致,大门的门楣上题有“秀挹雁溪”四字。进入大门,为一幢小四合院建筑,二楼的走廊较为宽敞,此幢民居为魏氏所建。清溪街两侧的小巷内还存有民国时期的民居。

走过清溪街,总会飘过一阵淡淡的桐油味。民国时期,制作油纸伞是清溪的传统工艺,许多家庭都开有制伞的家庭作坊。民国时期的《天台导游》一书中,对清溪的制伞业这样描述:“天台制伞工商店,首推清溪镇,大小二十余家,近来努力经营,仿照洋伞之形,改良制造,曰文明伞,推销沪杭。”循着桐油味,推开院子的大门,就会看见主人在檐廊下将削好的竹条钻孔,然后用线串联伞柄和伞头,制成骨架。做伞的纸通常由山麻皮或桑树皮作为纸的原料,由桑树皮纸浆捞出来的纸有韧性,不易破损,用作伞面纸是最合适不过了。将伞面纸贴在伞骨上还需要一种特殊材料,那就是柿汁,柿汁是在柿青的时候,将柿捣糊,酿成柿子汁。将柿汁刷在伞骨上,然后,将伞面纸粘贴在伞骨上。刚粘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得放在室内阴干。等伞面纸干透,就是刷桐油的时候了,桐油一层层刷在伞面纸上。只有刷过桐油的纸伞才能防雨,雨水落在光滑的纸面上,从纸面上划过,轻轻地落在地上,因为有了这层桐油,才有了油纸伞的名称。打开一把油纸伞,一股桐油的香味,就在春雨中弥漫开来。在清溪这座江南小镇中制作的油纸伞,有了杏花烟雨中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小巷中风花雪月的浪漫。

清溪人许杰就是在一个秋雨时节,撑着一把油纸伞,去了临海,到浙江第六师范学校读书,那是民国六年,那年他才十六岁。之后,就在杭州、上海和宁波等地教书、办杂志。许杰(—),原名许世杰,字士仁。他早期的小说《惨雾》和《赌徒吉顺》描写的就是发生在家乡的事。作家茅盾认为“许杰却是个生产丰富的作家,他写了很多的农村小说。”对于许杰的农村小说,以茅盾的观点,“他的农村生活的小说是一幅广大的背景,浓密地点缀着特殊的野蛮的习俗,如《惨雾》中的械斗,《赌徒吉顺》中的典妻,拥挤着许多农村中的典型人物。”许杰以描写浙东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品而闻名。

许杰在晚年的时候,他还是忘不了清溪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在他的口述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一书中,讲述了清溪的童年生活,“清溪镇因为一面临溪,溪滩上面有草坪,有石滩沙地,再还有那涓涓的小溪流水,景色是颇为秀丽的。溪水旁边有芦苇丛,到秋天的时候确实很好看。我小时候也喜欢在这芦苇里面钻来钻去,还在这芦苇丛里面捉蟋蟀。”

私塾的读书让他记忆犹新。私塾就在清溪街他家的对面,读的书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每天上午将昨天所读的内容背给先生听,这叫还书,还书之后是点书,先生点到书中的那一行,学生接着往下读,这就是当天所学的新内容,下午先到先生那里复习一下,然后,就是背下所学内容。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姓石的秀才,在清溪街的私塾,许杰只读了一年,后来,就转到了文明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童年的经历影响了许杰的一生,他以后所写小说的背景,大多是他所熟悉的家乡。

年,二十七岁的许杰,回到家乡,任天台县立文明小学校长,这也是他曾经求学的学校。年“八·一三”事变后,许杰再一次出任家乡学校的校长,这次是大公中学天台分校。在主持大公中学期间,恰好是抗日时期,他实施战时教育方案,并亲自授课,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许杰故居就在清溪街南侧,止水庙东边,与止水庙只有一巷之隔,现故居已改建为一幢三层民居。“清溪这个地方,讲风景谈不上特别美妙,但是也有趣味。正因为有许多树林,有许多草坪,有许多沙滩,沙滩过去有些浅浅的流水,傍晚的时候,特别是夏天、秋天月夜的时候在溪滩上乘凉倒是别有其风味的。天气好时,许多女人在溪边洗衣,大家互相招呼,这也是有许多乡村情趣的。”这就是作家许杰笔下的清溪,也是他心中的故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sh/113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