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一点偷偷
在乐清,与戏曲有关的一些民俗就是靠“讲闲谭”这种形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的。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赵顺龙与我们闲谭一下“乐清的民俗与戏曲”。 本期闲谭学者: 地方文史专家赵顺龙、尚洪甫、项宏志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赵顺龙:在我们这儿,以前的新闻就是村头巷尾在樟树下讲闲谭产生的一种新闻,比如说我们要讲的民俗,其实民俗的范围是相当大的,民俗最有内容的就属村头巷尾樟树下讲闲谭而传闻产生的。现在我们说村里人看戏,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鲁迅不是写过一个《社戏》嘛,什么叫社戏?什么叫社?“社”实际上就是过去祭祀土地神这样一个场所称为社,比如说我们过去的范围,农村的范围一般都是由社来划分,比如讲十三社、十八社。星期天比如讲白象老庙,我就问老人家,他说这个是十三社组织的。 尚洪甫:以前的《幼学琼林》上讲,立春后的第五天称为社,叫社日。就像赵老师说的,十三社这种就是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也就是土谷祀。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面就写到,土谷祀主要就是祭祀土地神、五谷神。因为农耕社会用社划分比较普遍,比如下面以户、以社,把社作为一个单位,把下面的村庄村落区分开来,再建一个总的社为单位,把大家团结起做一些活动。 赵顺龙:所以说过去有春社、秋社、有社日,比如说宋诗里讲到的“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就是赶社日回家的一种描写。社呢,还讲到了社稷。社,刚已经讲了,稷就是稻谷,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去祭祀的时候,祭祀土地神,也祭祀谷神。 尚洪甫:就是我们民间信仰中的神农皇帝 项宏志:所以现在延伸开,社稷就是国家的意思 赵顺龙:刚讲了“社戏”中的“社”,现在我们来说说“戏”。“戏”就我们解释就是玩耍,就像小孩游戏、儿戏、嬉戏,是一种开玩笑的意思,然后把这两个字搭牢之后变成“社戏”,就是农村里土讲的“作戏”。作戏还是蛮有趣的,以前作戏的笑话也蛮多的。 背景介绍:我们乐清有一出戏,叫《师徒看戏》。戏的内容是说,过去的时候,前窑地方有做砖瓦的师徒俩,一年辛苦到年底,但是一到年底的时候就会闲下来,一直到春节过后才又会忙起来。春节各地方都大戏演出,师傅就带着徒弟去湖头水满殿看戏。在路上,师傅吩咐徒弟:我们的行业是比较低的,你看戏的时候,不要乱说话。然后就走到了水满殿,戏台前人山人海的很热闹,戏一开台,锣鼓声中,一个小旦款款而出,徒弟就跟师傅说:“师傅师傅,这小姐走出来还蛮‘雅’的。徒弟就说了这么一句,师傅就马上制止他说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赵顺龙:这个师傅听到徒弟这么说了一句,立刻制止道:“雅雅雅(在当地方言里与“瓦”同音),用块砖头把拍死!”实际上呢,三十六行讲本行。这个师傅虽然叮嘱徒弟不要乱说话,以免透露出本行,但是他自己却无意当中已经把本行给透露出来了。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师徒看戏》故事。不过为什么说做砖瓦的行业在当时比较低呢?因为他们整天与泥巴打交道。古诗十九首当中的《陶者》写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可以看出古代的诗人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老百姓的艰难能在诗中体现出来。 戏台下也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很多人到达看戏的地方时,会先看看戏台上的对联。我记得以前有个对联讲得蛮好的,上联是“且为袖手旁观,观戏总比演戏逸”,下联是“莫把功夫使尽,上台总有落台时。”意思是,看戏的人当然比作戏的人省力些,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哲学思想在里面,所以说“莫把功夫使尽,上台总有落台时”。从这对联当中可以反应出当时老百姓关于民生的观点和内容。 以前人们在黄昏围炉取暖时也会做谜语猜,例如有个很有名的关于作戏的谜语:“同胞兄弟不共娘,结发夫妻处不长。千里兵书送不远,万里江山坐不长。”过去农村里经常有人把这个说给给别人猜,谜底就是“作戏”——虽然演的是同胞兄弟,但是因为是做戏的,所以不是同一个娘;戏台上是夫妻,但是戏台下不一定是夫妻,所以说处不长;三五步就能走遍天下,所以千里兵书送不远;戏里面做皇帝,戏台下就是一个演员,所以做皇帝也做不长久。关于“作戏”的谜语很多,但是这个是比较典型的。 赵顺龙:刚才说到戏台上的对联,还有一副对联是“立定脚跟,将秦宫汉苑当等闲看;放开眼界,把善恶忠奸作如是观。”实际上用这个对联的内容来看,和我们民间的民俗戏曲很有关联。比如说我们乐清的非遗项目首饰龙和龙档,这些跟戏曲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老百姓在游艺、戏曲娱乐活动当中,有很多在我们民间的非遗当中体现出。比如说首饰龙中就有戏曲等内容72档,其中有一些以前戏曲中演过的经典剧目,会在这当中体现出。或者说龙档,实际上乐清的黄杨木雕,他的发源就是从龙档中来。一个龙档,一般来说有36档,这36档戏曲的经典都能体现出来,比如《三雄战吕布》、《说岳传》,这些内容当中都有体现出来。农村里也是蛮有趣的,老百姓讲闲谭时会讲到,比如有一天桥头在讲戏曲,一个老人家坐在那里听,有几个年轻人讲:“皇天,前天这个关公与岳飞打得狠啊。”老人家就说:“关公与岳飞可是隔朝代的啊?”年轻人回答:“隔桥(方言里与“隔朝”同音)有什么关系?隔河也要飞过去。” 过去还真有这么一件趣事。从前有个财主,出钱请了一个戏班来地方做戏,在戏开台前,戏班的班主叫财主点一出戏,这个户主说我对戏不熟,你们戏演起来热闹就行,最好来一场关公和岳飞的武戏,班主说,关公与岳飞隔着朝,不能一起演。财主说,隔桥有什么关系,隔桥就到桥上去,因乐清方言朝与桥同音,因此就有了误会。这下戏班里的班主一下子就懵了,又不能当面不给财主面子,情急之下,回去马上跟戏班里的人商量,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就过去请教戏班里的司仪。这个司仪就把那两个武生叫过来交代一番,戏就开锣了。这出戏该怎么演呢?原来,聪明的戏班司仪临时编了一出戏,演的是名将岳飞在抗金的时候,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死刑,岳飞死后,冤魂就到了玉皇大殿告状。刚巧,那一天天庭的值日星官是关公,关公把岳飞挡在天门外,然后,两人话不投机就动上手了…… 这样才能“关公战岳飞”,否则怎么打的起来呢?所以说隔河也好,隔桥(朝)也好,都会打起来。 尚洪甫:其实在以前资讯很不发达的年代,戏曲的传播对底层的文化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老百姓对信息的接受和得到的手段,戏曲也是很大的一部分,所以讲我们在龙档上也好、在首饰龙上也好,这种经典的折子戏,一档一档的,对传统的文化价值传播,什么叫忠、什么叫孝,是老百姓最直接从当时进行传播和吸收。这种戏曲,对我们底层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忠孝、是非,对信仰也有关系,是价值观的传播。 赵顺龙:所以这方方面面的(更替)是非常厉害的,老百姓对善恶是非的认识程度和戏曲确实有关系。比如说有一次做“孔明借箭”的戏,下面有几个人在私议,他们认为孔子的后代孔明是好人,而秦始皇的后代秦桧就是很坏。所以这些观念在戏台上面都可以看出来,善恶分明。 尚洪甫:你说到这个,我也想到了一个故事。是说有个人去听《说岳传》,就是讲岳飞的。他当时觉得这场词唱得很好,于是等唱词结束后,就去私塾先生那边借了本《说岳传》(《岳飞传》)来看。这个人看的很投入,很入迷,当他看到开心的地方就大笑起来,看到生气的地方就把旁边的东西砸掉。后来的有一天,他看到岳飞被秦桧害了,他非常生气,手就在桌子上使劲拍,把桌子给拍断了。然后他老婆就说“你不要拍了,家里也就只有这张桌子是好的”,他听了后就开始打老婆,说“岳飞都被秦桧这样给害了,你还帮秦桧说话,你跟秦桧是一伙的!”所以说戏迷也很多的,也是三等六样的。 赵顺龙:总而言之,民俗与戏曲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其中能反映我们民间理论层面的东西,就让我们文史专家项宏志说说看吧。 项宏志:理论上的东西,主要是我们民俗很多地方是借助了戏曲里的一些内容,很多的戏曲也同样反映了我们民俗当中的实际状态,对民众的艰苦、喜怒哀乐等都有反映,所以说这两个是息息相关、相互相成的,确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讲到民俗的时候,就会讲到戏曲,讲到戏曲的时候也离不开我们民俗。 结语:我们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南戏能衍生下来,跟元末明初时,流传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四部名戏有关。南戏在我们温州的发源,传播,对我们音乐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比如在声乐中真声和假声的应用,在现在各个领域都有用到,如声乐表演,道教音乐等都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深远。 文明乐清∣你我同行!长按,识别白癜风的中医治疗白斑病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angshuzx.com/zssh/11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