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峰文化圈发微 林祥埙 缘起触摸岁月长河中的田居乡野·始自清朝中后期的文运勃兴·魏建祥创办罗峰两等小学及在英华学校、华南女子学院任教任职·魏光宗担任史荦伯中学校长·罗峰“十英”文化现象·林耀华从学经历及其巨著《金翼》透露的信息·红色文化的晕染…发端于罗峰的百年文脉,向西对谷口地区、向东对县城及周边的辐射和影响。 地理区位 古田县城西街道罗峰村,省级传统村落。海拔米。航拍图像呈现八卦布局,山青水秀,风光怡人。现存明代民居7座、清代38座,及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筑数座,还有摩崖石刻、古墓群、古碑、古佛、古井、古亭等人文景观。 古韵是罗峰的底色。距离村北5里的五华山,因五峰崎立得名,海拔米,壁立千仞,劲松挺拔。称为玉田八景之一的“华顶栖霞”,村中可尽览。峰顶有栖真道院遗址,后改玄帝庙,均毁于兵灾。前县令李堪曾有诗云:“何处栖真远世纷,五华亭顶绝尘氛。仙翁自有餐霞法,漫使人间望彩云”。元代著名游客、诗人倪濒赞:“余云游历名山大川,穷极东南之胜,若杰特而出者莫过五华”。 谷口,本县史上设置巡检和邮驿;水口,一度县治迁于此,是县域通往闽江黄金水道的重镇。在年古谷公路开通之前,与县城及周边连接的“西路”主要有两条,其一由连垱或下洋过罗峰至三保、谷口;其二从长岭、宝溪、后洋经闽清境到水口,而罗峰处于中转方位。 罗峰自古有驿道,系古田西路南上北下的枢纽。客栈、绸缎店、打银店、油行、屠宰铺、糕饼店、京果店、豆腐坊、酒肆等等涉及农工商各业。用油茶果榨成的茶油是食用、药用相兼的山区特产,其副产品油茶饼亦为一个时代不二的洗滌佳品。村内开设“轿店”,出租新娘花轿及代步的轿杆,解放前此地就开通电话,在县内屈指可数。 历史民俗 据古田县人口普查统计:魏姓2千多户,约1.2万人,占全县人口2.3%,姓氏人口比例排列第八。城西街道罗峰村在册魏氏多人。 《元和姓撰》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公受封毕地,裔孙万仕晋受封于魏地,子孙以封邑为姓,称魏氏。公元前年毕、万后裔与韩、赵“三家为晋”建立魏国。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七国,魏国子民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亦成魏姓人。先祖魏征,唐朝开国名相,以为官清廉和犯颜直谏著称,曾作“十思疏”等名篇,成为世代楷模。 魏氏族规列具“事父母,友兄弟,正夫妇,交朋友,完国课,重丧祭,慎嫁娶,敦宗戚,劝读书,恤孤寡,待奴仆,严打降,解争讼,禁赌博,惩奸淫”等严谨条陈,均注重人伦道德的继承和遵纪守法的倡导。 此外,沉淀在古建筑廊柱、门楣的立体书卷,经专家拂去斑驳烟尘,悉心考证,部分恢复出教化时人和期望后代的楹联、对子、横披: 如朱熹联句: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如处世规范: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如以魏氏先祖功德入句:保一鉴疏十思麟阁勋名超诸薛,传九经登三省鹤山理学接程朱。 如劝世、如劝学、如喻理、如抒怀:和为贵,居之安;凛三戒,慎九思;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租子孙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德有润身礼不愆器,玉韫庭照兰生室香;晓至青山绿水,夜来淡月疏星。 明成化年间,闽中民不聊生,魏族舅亲邓茂七发动农民起义。两族遭受明朝官军残酷镇压。始祖魏振兴妻子始祖婆邓秀娘携带年刚16岁的魏法旺及堂叔等七人,在一支义军首领“田元帅”舍命掩护下逃离战场。成化十年()辗转来到五华山麓罗厝前,依山筑水而居,繁衍至二十二世。 始祖婆感念田帅助脱大难和当地神明的荫佑之恩,修建“桥头殿”,世代祭祀。她亲手种植的一棵古樟树,在山头上历经岁月风雨依然枝繁叶茂。 大殿供奉的潘公、田元帅、连公、顺天圣母、二师父神像,表达着五百四十多年来先民观天察地、顺应农时,农耕生存、耕读兴家的历程,以及孕育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信仰文化。 桥头宝殿农历初一、十五为敬香吉时。元宵请神迎香火:顺天圣母,往大桥临水宫请香。主要功德送子护产佑婴;潘公,往水口、南平交界的高州接香,主要功德状元出身传承文脉;连公,往建瓯交界迎请,主要功德密传道法。以上三位每年轮流接请。此外坐地拓主田元帅,魏氏延嗣恩神;二师父,杂役人员地神。诸位神明,文、武、天、地、上、下,各司其职,各显神通,护佑合境平安,风调雨顺。 接神迎香村民,前天晚餐素食,禁行房事。清晨高举“罗峰境”执事出发,返程按道教仪式接殿。晚间办上元酒,各家派男丁代表上桌,餐后分送猪肉。 祭祖仪式,历年承袭,中秋节上午集体拜祭。 旧时定祀产祭田60亩、年收担左右,由魏氏两支六房子孙轮流司祭。近年集资5万元,由利息支付。祭前一日,司祭者登山清扫。祭日,备香烛、金钱、纸钱、供品、鼓乐、鞭炮,率众赴祭,拜祭祖妣,诵读祭文,焚化纸钱。中午置办墓酒,分发祭饼果品。 本村旧俗,用竹竿竹蔑扎稻草龙头龙身,以及稻草龙珠,在元宵、中秋等节庆沿村过户舞耍,各家鸣炮接送。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日,福州十邑地区的“孝顺节”。家家户户以糯米为主料,加花生、红枣、豆类、红糖等,由晚辈熬煮为粥,晨间送给长辈吃,表示孝敬之意。罗峰村独特之处在于称此节为“穷九节”,礼数相似,但主料以杂粮为主,除吃掉部分,再装盛一大钵,待冷却粘稠后切成方块零吃。 农历八月十五,合家团聚,吃饼赏月。民俗活动丰富,一是放“火球”,即放孔明灯,灯纸书写祈愿词句,祈福消灾。二是烧“瓦塔”,用砖、瓦搭盖一人高的小塔,底部添加木柴烧至通红,围观之人领头喊好话。三是盘诗斗赢,词句通俗易懂,七言有韵。 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当日给耕牛放假休息,另加红糟、盐巴、黄豆等款待。 该村有“字猜”一对 (1)谜面:春雨绵绵妻独睡 谜底:一 (2)谜面:金乌行一脚,玉兔失前蹄 谜底:門 两个谜底合为“一门”,寓意本村魏氏独姓,繁衍多年。亦是独门密码。据文史专家江山先生考证: “综观罗峰村史,在明代,有罗、范、方、陈、谢、朱、黄、林诸姓氏在这里生息繁衍。奇怪的是,一自明成化年间魏氏罗峰始祖法旺公也迁居此地后,子孙繁盛,日益发达。魏氏一棵本枝蕃茂的大树,荫庇了整个村庄,原先的八姓在罗峰村不复存。整个罗峰成为魏姓螽族于斯的宝地。数百年来,人丁兴旺,而且以勤劳致富和培育人才闻名遐迩”。 文脉薪传 惟耕惟读,种徳锄经。 罗峰魏氏后人遵此祖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农闲读书。悠悠岁月,族风敦睦,人丁兴旺。 至清代,十一世魏从龙以监生授雍进士,从此文运大兴。计有大小功名85名,其中雍岁进士10名、明经进士2名、文武举人3名、秀才2名、贡生庠生10名、监生(国学生)21名等。 从龙之子椿元,名成经,清道光乙未年()中式恩贡生,就职于国朝直隶州分州(相当现在县级市),任州同(知州的佐官,从七品,相当现在县级市副职),与州判分掌督粮、捕盗、江防、水利诸事。他好学多才,少年勤学苦读经书,青年廉洁从政,壮年置田经商,精于商务,成为古田西路的一方巨富。他一生倾囊公益,扶贫济困,致力教育,淳化风俗,受到名流雅士和乡亲敬重。他生六个儿子,建六栋厝分给儿子每人一栋,鼓励儿子自立门户,自主创业,自谋发展。建成后,当时清朝提督福建学政吴孝铭赐予“保鉴垂青”、“虎观宗风”、“道山学范”、“一鉴堂”等六块匾额鼓励褒扬。 椿元留给后代子孙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以“读书为重、谨言慎行、孝亲睦族、勤俭自强”的家训告诫教诲后代子孙,并言传身教,弘扬传统家风。他的六个儿子不负父训,勤奋攻读经书,个个功成名就。据民国版《古田县志》记载:长子高齐,名崇枢,附贡生;次子辅齐,名崇梁,监生,钦加翰林院待诏;三子弼齐,名铭昌,监生;四子周齐,名崇封,岁贡生,钦加翰林院待诏;五子举齐,名崇崧,岁贡生,候选儒学正堂;六子玉齐,名崇悌,监生。到孙子健字辈更是学有所成,有八人取得功名:健璜,秀才;健庚,名兆升,武庠生;健东,名洪模,戊午科武举人;健声,名保琛,邑庠生;健会,名锡禧,国学生;健泉,名眉,庠生;健猷,名则,岁贡生;健衡,名保鉴,岁贡生,钦加州同衔。 魏健衡官至州官衔(从六品),青年入仕,中年辞官从商,亦以廉洁为人称道。此后各房又获省、部一级大吏赐于十六方褒匾。十六世魏承俊在清宣统年间,亦即清末代皇帝登基年参加制科殿试取得功名后任政和县长。为官不久因不满晚清政府昏庸无能,弃官归田从教。 保鉴、一鉴,典出旧唐书《魏征传》:“唐贞观17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留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联失一鉴也”。足见先祖教化之功,传承之德。纵观魏氏一族,没有因仕犯事,亦突破“富不过三代”的梦魇,概出于此。数代在官言官,勤于政务;辞官后从商,在商言商,兴旺发达。所谓鱼与熊掌不兼得,将为人、为文、为官做到极致。 石上史书 距离罗峰村北1公里的良坑溪尾的摩崖上,有20余处石刻。岩石体型巨大,占地数千平方米。置于竹原林海之中,飞泉相映,诗情画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德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杨安细盛赞这是县境内唯一此类景观,在全县也属翘楚。 据他论断,石刻群大致在两个历史时期完成。一是清乾隆五十六年()及之后不长的数年间,二是清道光甲申年()至民国初年,各有八件代表作。 其一,草书“卓尔。乾隆辛亥桂月,汉翔魏步云题。”其二,楷书“福。魏世章。”其三,行草书“入胜。魏三槐。”其四,行草书“如琢崇岩,魏三鼎。”其七,楷书“攻玉,魏三益。”以上七人均系罗峰魏氏十一世祖。其八,行楷书“王子遗踪。乾隆辛亥年,罗华林隽题。” 其九,“碧水绕丹崖,俯视尘寰,那复人间烟火;千峰四九曲,置身天际,岂非仙境蓬莱。五侯”。五侯乃罗峰魏氏十二世祖,其字风格独特。其十,楷者行之“水流曲涧成三峡,竹绿松青结数林。半幅罗云封洞口,一轮壁月漾波心。魏桐元题”。魏桐元,罗峰魏氏十二世祖。十一,行书“仙峤浮空。道光甲申孟秋,东洋魏建中题”。十二,楷书“闽地仙踪。信绅魏起元题。”起元系桐元堂兄弟。十三,行草书“飞泉漱玉。道光庚寅,玉城丁宣题。”十四,行楷书“凝泉。魏秉蛟。”秉蛟,罗峰魏氏十二世祖。十五,楷行相间“石泉并古。道光庚子春,罗峰魏崇楷、崇畴、崇隶题”。崇畴系魏起元长子,另二人为堂兄弟。十六,楷书“灵岩翠耸。辛亥,梓林魏宣政题”。履历不详。 杨师分析,罗峰摩岩石刻集句多出《论语》、《诗经》等典藏,句佳字美,气势不凡,开启了一扇研究本地摩崖石刻艺术的新天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汉字,是人类看历史的眼睛,是文明史书的符号,是华夏儿女共同享受的天地。摩崖石刻,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重最大的书法,真、草、隶、篆屹立东方的峭壁上。罗峰摩崖记载了魏氏几代及周边墨客的士子情怀,与山为伴,与水为邻,与日同辉,亘古焕彩。 青石留韵,壁上史书。除了斧劈悬崖的地老天荒,还有镂刻碑铭的时代烙印,以及墓志、墓铭等等对先辈的缅怀和传承。罗峰村近年挖掘保存碑石十万多方,传递着今人和古人、筋骨与脉络的隔空叙旧、阴阳对话。择其要有: (1)皇清心畊公讳崇畴字绂齐生于嘉庆戊寅八月卄四日午时卒于同治癸酉时,苏儒人讳粟姑生于嘉庆甲戍二月卄五日巳时卒于咸丰庚申勅授脩职郎江苏即用丞岁进士心畊魏公墓道光绪巳卯闰三合葬于本处瓦窟垅庚辰春勒石 (2)皇清巨川公名起元字秉楫邑庠生乡荐中式岁进士例授职郎巨川魏公墓道道光十八年勒石 (3)皇清培檀公名椿元字成经道光十八年秋勒石恩贡生就职直隶州判勅授征仕郎晋封儒林郎直隶分州候选直隶知州培植魏公墓道墳在壑坐午向子前至田后横路左至田右至塆中 (4)皇清光绪巳卯勒石雍进士例授武德骑守御所守府乾若魏公墓道墓址坑门垅头 (5)皇清汉翔公名步云字从龙墳连墩水尾国学生例赠脩职郎晋赠儒林郎直隶州同汉翔魏公墓道墳坐午向子上止岗顶下至田左车碓后直上右至塆中 (6)民国二十五年魏公赞勳暨德配林安人墓道肃威将军萨镇冰题 (7)邑处士魏公友三暨褒扬节孝陈安人墓道 (8)修职郎江西即用县丞介石魏公墓道 (9)公暨奉大总统褒扬节孝郑安人墓道 古韵民居 古民居作为凝固的岁月,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魏氏后裔魏书富、程灵芝等均有专文记怀老屋、重读家书。兼作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江山先生多次深入罗峰村田野调查,逐幢踏勘,错落有致点评。他们夹叙夹议,呈现曾经的辉煌和诗意的忧伤。 上回堂——极具文化底蕴。宽28米,进深60米,占地2亩多。魏健田于道光年间所建,嫡长孙魏承俊于民国九年()续建“望坟楼”。承俊做孝男时三跪一叩,口口相传。楼上开窗可见父母坟墓,取名望坟楼,孝道可风。厅堂宽约9米,深达15米,青砖铺面,廊沿为石板条,柱珠雕深刻美,花窗花门。厅堂上方匾额镌有“种德锄经”字样,多处遗存柱联、对联痕迹。 蝴蝶厝——堂皇气派。十二世魏椿元于清道光五年至十五年(—)所建。南北通长90米、东西通长70米,占地8.5亩。六栋厝栋栋想连,形如蝴蝶,故称“六栋厝”和“蝴蝶厝”,又称“对门厝”,分给6个儿子居住。大厅堂在中轴线上,面宽17.5米,进深42米,房屋36间,形似殿宇,具有衙堂式的气派。 书端厝——画栋雕梁。为十五世魏书端所建。厅堂上与前后金柱之间的上部梁枋都配以连绵不断的花草浮雕,房梁下还有雀替镂雕,给人华贵庄严感觉。大门的门框很宽厚,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精致到连假狗洞都刻成宫门一样,门上刻有门环。 梅竹山馆——风格独特。十五世魏和乾所建。大六扇老宅进深50米、宽25米,俗称和乾厝。门厅宽4米,进深8米,分上下两层。经过宽2米的廊墘道、两边小天井,再进大天井,登上七级石阶,方是大厅。厅高6米,顶部修饰天花板。楼下大厅的官房间隔墙直接延伸到楼上。二楼前后都有走廊。 南平岭厝——精美华丽。房屋建在当年罗峰通往南平地界的古道周围,故得名。悬登45级石阶,石阶尽头砖铺圆形的外门坪和三级石阶,大六扇结构。建房主人魏鉴流。大门很壮观,由条石和青砖筑成内外门框。门楣石两端有薄雕花卉图案,门罩的两层挑枋和横梁的雀替雕刻精美。大厅廊墘条石由长达4米打凿精细的石板嵌成。门窗多层浮雕,移步观赏,犹如置身画廊。 怡云山馆——中西合璧。位于村中心,十五世魏建祥于民国十七年()所建。土木结构,面宽25米,进深40米,占地约平方米。房屋由下廊、中座、后座及右偏舍组成。天井宽9.3米,深8.4米,左侧建有小门楼造形的花坛及六角形小花坛。大厅上下两层,下层大厅的廊墘中间为框格玻璃的大门,房间亦用玻璃隔扇,通敞透亮。后廊外是进深6.5米的后花园,现代气息浓厚。 此外,还有长长坪五栋厝、健泰厝、八扇厝、三栋厝等等古民居,较之上述六幢虽然稍显逊色,江山先生认为若是坐落他乡,也可算得上上乘华构了。 时光流逝,老屋老去。倘佯村中,大多数人去楼空,破旧凋零,只留下故事。透出一缕缕沧桑凝重。 梦里桃源,敝帚自珍。让祖屋复苏,让血脉文脉贯通。上回堂、蝴蝶厝、魏耿故居的后人们集资逐步修缮,有望安放一方精神家园。 百年育才 罗峰魏氏十五世魏建祥,生于年,是罗峰文脉承前启后的基石。他学贯中西,年秋在万余名会试者中脱颖而出,登榜第七十六名举人,获钦赐文魁匾额。次年赴礼部会试,虽然才思横溢倍受主考青睐,却因“弘”字用于试卷之中,触犯乾隆庙讳,与进士功名擦肩而过。 魏建祥于年入福州鹤龄英华学院专修英文等新学,五年毕业。对其校作为教会办学的方针及方法,感受颇深。辛亥革命发生后,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加入国民党,担任福建省议会议员。目睹现状,确立了振兴教育事业的志向。工作之余往返罗峰筹办两等小学,开全县农村办学之先河,又与众教徒合力启建基督教罗峰堂。使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在这里交集。 年,也就是35岁左右,魏建祥辞去省议员之职,接受母校鹤龄英华书院任聘主国文讲席,后再聘任教务长、副校长。期间一度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促进了刷新校政、延揽新学人才。十余年之后,又受聘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国文教授兼校长室秘书。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海军耆宿萨镇冰,看中魏建祥的清誉人望,委以古田县长之职。视事之后厌于派夫备膳等俗务,仅八个月请辞。萨公在福建百姓心目中是比廉吏、比父母还父母的“活菩萨”,他体恤魏建祥的学人胸怀,不但准辞,二人还成忘年莫逆之交。此后数次到罗峰,曾为魏建祥的居所题名“怡云山馆”,还为“上回堂”思父母心切的魏承俊家居题写“望坟楼”。尚有墓碑等字迹留存。 萨镇冰,生于年,11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毕业时名列第一。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3年。在清朝官至海军统制,在民国担任过海军部总长、兼代国务总理,年授肃威上将衔,年回闽主政。解放前夕,他会同上层开明人士先行贴出拥护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安民布告,为解放福州做出了贡献。年9月间被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特邀代表,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萨公爱憎分明。年参加了李济深等人在福建组织的反蒋的“人民政府”,此后从不参与蒋统治期间的任何军政工作。抗战期间亲赴南洋宣传抗日,筹集抗战经费。他爱民如子,在其下野的二十余年都在各地赈灾,济贫扶残。有钱给钱,无钱给物给衣。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发给他每月斤大米的超高补贴,除留口粮数十斤外,悉数捐济。年逝世时家徒四壁,所遗旧衣一小箱,残书半箩筐。清贫如此,到场者无不感叹唏嘘。毛主席和中央各部都送了花圈、挽幛,省市党政隆重治丧。至今福州有一条以他“肃威上将军”衔命名的“肃威路”,各地还有冠名的亭、碑、堡、路等遗址。 岁月悠悠,冥冥之中常有巧合。萨公享寿九十四岁。魏建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去美定居,年5月22日病逝,亦享年九十有四。两代前清才俊,亦师亦友,高德高寿,师范人生,余韵不绝。 当年,魏建祥辞去县长之职后,仍回英华、华南执教,直至年退休还乡。曾作英华校歌两阙,词曰: (一)漪与休哉惟我英华,肇造自鹤龄。漪欤休哉,惟我英华,雄踞闽江滨。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济济萃群英,蔚成学府兮负令名。 (和)漪欤休哉,可爱哉我英华。漪欤休哉,可喜哉我英华。百年树人。十年树林木,造福我邦家。琅嬛福地兮我英华。 (二)漪欤休哉惟我英华,教泽遍闽疆。漪欤休哉惟我英华,盛名播四方。学参中外,理究天人,材具皆栋梁。蒸我髦士邦之光。 从创办罗峰小学到英华、华南任职,有教无类。魏建祥不但为家乡子弟走出大山铺路塔桥,还造就了从城区至黄田、水口,通达福州的古田县域西路文化圈。 在罗峰,百年学校走出了一大批经世之才。解放前本县为数不多的留美博士中,罗峰小学就占六名,其中魏培修在美国研究核物理,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核心人物之一。此外,魏光宗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担任过古田县史荦伯初级中学校长,曾当选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魏医院传染病教研室教授,获国家科学二等奖及科学基金奖励;魏承生,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工作,著述甚多,评为教授,被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魏承景,毕业于厦门大学,先后在鞍山等大型钢铁企业从事建筑设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罗峰小学坚持新学理念,注重对女童的培养。解放前有闻名的“罗峰十英”。其中魏秀莹,魏建祥之女,年毕业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后升入燕京研究院专攻国学,得硕士学位并留美;魏菲比,罗峰十四世魏仰基之女,年毕业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留学美国奥柏林学院修和声与教学法,获博士学位,年回母校教授音乐,解放后往香港教学;魏爱平,年生,罗峰上回堂十六世魏承俊长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科毕业,嫁于19路军参谋丁某,解放前夕旅美;还有魏涣平()、魏承俊次女,魏观平()、魏承俊五女、魏纪征()、罗峰上回堂十六世魏承祺之女,均毕业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金翼之光 距离罗峰村10余公里的黄田岭尾村,今称凤亭村。年3月27日,中国社科界泰斗、一代宗师林耀华诞生于此。档案记载他年毕业于福州英华高中。与魏建祥在相对意义和绝对意义上都是师生关系。 此外,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金翼》中,他的大哥(由于伯父家的两个儿子称大哥、二哥,在书中叫“三哥”)也是英华的学生。该书第二章《摆脱贫困》写道:“闹革命时(指年辛亥革命)东林的长子三哥不在家,在镇上念了两年书以后,他同姑妈即东林的二姐住在一起。东林的二姐嫁给了一家姓王的。王家的堂兄王齐祥是个小学校长。三哥到他的学堂里念书。齐祥曾中过举人,正如我们要看到的,他后来在政治上很有一番作为。两年之后,三哥被叫回家来。东林要送他到位于福州南台岛上的一家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去读书,同芬州的三儿子茂德在一起。此后六年,三哥便在那里上学”。 第十一章《求学雄心》写道,“三哥现在是英华书院毕业班的学生了。”在福州,三哥钟情于一位名叫陈素珍的女孩,她是华南女子教会学院的学生。二人结婚之后三哥作为教会代表去美国留学。 第十六章《店铺的扩张》写道:“这段时间三哥一直在华南女子学院和英华书院教书”。一次他与在盐务局作秘书长的一位朋友谈起做盐的买卖的事,结果三哥被任命为食盐买卖批发商代理人。三哥的父亲很高兴,由子他的儿子,那位留学生又是在名牌学院教书的三哥的努力,一度成功地垄断了食盐买卖,也使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 林耀华先生说,《金翼》所描绘的每个事件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那么回到罗峰的话题上来,林耀华大哥甚至他自己上的小学就是魏建祥创办的古田第一所农村两等小学——罗峰小学,其后共同就读于魏建祥任教任职的英华书院。他大哥后来也到其间任教,从魏建祥的学生成为同事、属下,缘分很深。 林耀华以杰出的学术成就名贯中外,一门六博士。他儿子林宗成教授多次回故里。古田县从年开始为其修复故居并命名“金翼之家”。年10月24日召开全县有史以来最高层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为故居揭牌。现在有十几所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厦大在内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此挂牌成立人类学田野基地,成为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社科“东方神庙”。 教会学迹 清同治二年英国圣公会、清光绪元年美国卫理公会相继将基督教传入古田,西班牙天主教也在光绪年间布道。上世纪三十年代,本地开始自办教会。分别设置基督教堂、天主教堂。 教医院、麻疯院、育婴堂;超古中学、毓馨女中、史荦伯中学、精英小学、毓菁小学、毓秀小学、养正幼稚园。 学校除了日常的教习之外,还有教徒例行的各种崇拜活动。教师和学生每日早祷晚祈和每周一次的礼拜仪式,以及一年一度的圣诞、受难、复活节等等。星期日下午为“主日学”,或到附近城乡传教。 老同志倪可源在古田县文史资料第十七辑的《魏光宗先生其人》中写道:魏光宗,魏建祥胞弟,于民国二年()9岁上罗峰小学,后转福州三一小学续读。民国二十四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获文学系英文学士学位。后回古田史荦伯中学任教,继而任校长。 光宗初任史荦伯中学校长即与当时教会精英女校主持人春师姑、校长许仿溪商议将两校合并,开本县中学男女生合校之先例。此乃冲破封建牢笼之举。由于光宗管理学校有方,就读人数与年俱增,为时人所推崇,远在屏南、宁德、罗源等县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者,年有其人。当时的县长黄澄渊也将自己子女送入该校念书。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福建沿海,危及福州,福州三一中学和陶淑、寻珍等女中为躲避战火一齐迁来古田。光宗克服困难,极尽同行东道主之责,妥善安置。为了解决数校合处教室、实验室、操场等教学设施不足的矛盾,他毅然将学校的教学改为二部制,直至抗战胜利。同时,他还向社会募捐,购买大量图书充实学校图书馆。寻珍女校校长翁雅英为其所感动,概然将《万有文库》捐给该校。每日课余,图书馆向师生开放,盛极一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光宗严格选聘教师,并注重各科平衡发展,还规定课余劳作课必须组织学生习金工、陶工、竹工等。对基础课教学的要求更是严格,特别是对英文,亲选英语原本著作,由英籍教师授课,使学生听、读、会话能力明显提高。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学校宗教活动逐渐减少,早祷改为军训,圣经课改为时事课,周末国语演讲会均以抗日爱国为主题。同时,布道队代之以救护队、宣传队,由学生自编自演《扫射》、《阴司审判汪秦桧》、《满清走狗》等短剧,控诉日军暴行和汉奸投降派罪恶。光宗任校长期间,每届学生毕业,均以“为国家出力,为母校争光”为赠言,伸张爱国主义。鉴于学校与城关被一河所隔,学生上学要乘渡船很不安全,光宗极力征得县长梁某支持,修建木桥一座。可惜,木桥后来被洪水冲毁。 光宗治校严谨又爱护学生,学生毕业离校他都是自费设席招待。民国三十六年(),光宗辞职还乡时,县长以金字书“十载春风”木匾赠之。 红色文化 罗峰魏氏十六世魏雪馨,年出生。幼年在罗峰小学启蒙,县城上初中,年考入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担任该校首任党支部书记。此后历任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闽东特委机要秘书等重要职务。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在敌、伪、顽反动势力屡屡掀起的反共逆流的错综复杂形势下,经常往返根据地和白区之间传达上级的指示。凭着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必胜的信念,她一次次勇敢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抗战胜利后,年11月魏雪馨从南平到福州,担任省委福州总联络站联络员,主要任务是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党的组织,同时进行上层统战工作。经过紧张的秘密活动,恢复了华南附中党支部,建立了英华中学党支部,在高护学校、医院、医院发展党员并建立党小组。 史料记载,年底,由魏雪馨介绍,魏品团、陈振阜、魏宜芝、陈锦丹、钱绍基、林忠诚等6位在福州英华中学的古田籍学生入党,魏品团任书记。此后发展林泽泉、余养素、苏子禧、陈芳锵、方菊英(女)、余养英、余新樽、黄宗意等18名古田籍学生入党。并设西门、福法寺等10多个秘密联络点。年秋,以英华中学党员为骨干成立了中共古闽林工委,书记魏宜芝,副书记陈锦丹、钱绍基,他们先后回古田开展工作,参加游击战争。 魏雪馨在福州领导和组织了进步师生参加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大规模活动。成立印刷所,秘密印刷党的文件和宣传品;成功仿制“海关货物放行单”,套取余匹布和棉纱;仿印官僚资本的“六丰米行”领米条,领出2万多斤大米,补充游击队军需,震惊了国民党中央当局。年10月魏雪馨被敌特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年9月14日被秘密用绳索勒死,尸骨无存,年仅26岁。11个月后福州解放。她最后时刻传出的便条上写着:我是共产党员,没有该死的罪。就是成仁了,我的仇也有人报! 原省顾委负责人黄扆禹是魏雪馨革命伴侣,在白色恐怖时期,代号“10号”。年他陪同时任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经由罗峰小住后往南平“黄连陂”召开省委会议,传达党的七大精神,部署迎接解放开展的斗争任务,在我省、我县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罗峰村在年就成了古田县第一批四个党小组之一,年至解放前夕成为福州地下党组织与闽北省委联系的中转。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和罗峰群众至今仍亲切地称黄扆禹为“10号首长”。年,96岁高龄的黄老为罗峰村委简报题写了情深意重的“罗峰岁月”四个大字。 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包括英华女子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等。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包括福州英华书院、福州英华中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中等等。福建师范大学编辑的《永恒的星光》革命烈士纪念册,共60名烈士,其中罗峰魏氏雪馨、品团在列。 福建师大附中于年9月12日隆重召开革命烈士魏雪馨校友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大会。年9月19日与古田县关工委、罗峰村党支部达成联办红色教育基地的协定。9月19日正式签约,一条红线再次把当年的红基文脉擦亮。在古田山乡,在福州校园。 地方文化,接地气的乡愁。地方文化,沉淀于岁月地质层面的富矿。笔者有幸在古稀之年接触斑斓的罗峰百年文脉,却怯于自身的学养,无法驾驭纵深的历史视角进行哲理思辨。仅浮光掠影地罗列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就教于大家。 (载自罗峰岁月第八期) 赞赏 长按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昆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