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戳视频,听故事 中国有句古话:人挪活,树挪死。 但龙泉有棵多岁的老樟树却颠覆了大家固有的认知。 十年前,她被斩去90%的根系,历时两天一夜、跨越两县一市、行程多公里“搬新家”。 许多人都觉得她活不成了,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她依旧矗立在龙泉西街街道的宫头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丨古樟开花了 这是一棵有故事的老樟树。 年,涉及青田、景宁两个县的重大扶贫项目——滩坑水电站开工建设。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渤海村,便是即将被淹没的村庄之一。从年起,这里的村民陆续迁出,移民他乡。村民们带走了所有可以带走的东西,可是最后他们发现有一件东西带不走,就是村口那棵几经风雨,守望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参天大树——一棵有着多年树龄的老樟树。 丨古樟在龙泉宫头村落地生根 人走了树怎么办?渤海村两委决定将古樟树向社会公开出让,希望古樟能迎来一线生机。最终,龙泉市绿谷园艺工程公司总经理叶建忠以23.8万元中标,成为了古樟的新主人…… “把老樟树留在渤海,做成世界最大盆景。” 5月的阳光打在身上很烫,但宫头村的微风里自带凉爽。叶建忠俯身为老樟拔去杂草,感慨万千。 “当初拍下这课古樟,曾打算做成根雕。”叶建忠说,当时,关于古樟的新闻轰动一时,牵动了众多丽水人的心。丽水一位离休老干部、园艺家武家余找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丨古樟搬迁时的情景 按照武家余的设想,可以将老樟树做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盆景”。即用钢板垫入大树根部下面,形成一个船形,将整棵大树装起来,做成一个能漂浮在水上的大盆景。然后,等水库蓄水,借水力将“船”浮起。 丨发达的根系里有许多根包石 “如果当时采用这个方案,绝对会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胜地。”叶建忠说,语气里不无遗憾。 不用离开故土,又能让古樟活下来,这个方案很棒,但动辄就是数百万的资金,彼时的叶建忠心有余而力不足。 “你把树移过来,我们龙泉又多了一宝。” 与此同时,时任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闻讯也找到叶建忠,希望他把老樟树带回龙泉。 丨老樟树搬家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赵书记告诉我,树是有灵气的,更何况是长了近千年的古树。它饱吸日月精华、饱览历史风云,是值得尊敬的‘长者’。你把树移植到龙泉来,我们龙泉又多了一宝。要为它找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湿度、环境要适合古树的生长,最好跟古树原本的生活环境很相似。”叶建忠回忆道。 最终,叶建忠决定赶在库区蓄水之前,将古樟树带回龙泉。那时恰巧也是这个季节。“当时,搬迁这棵老樟树得到了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还被列入了龙泉当年度的十件大事。”叶建忠说,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搬家”工程将更加艰巨。 丨老樟树根系发达,深深插入土里 之后,叶建忠走访发现宫头村这个地方和老樟树原本呆的地方比较接近,很适宜老樟树的生长,于是就在宫头村西独线2号桥桥头的“鸡母寨”地块给老樟树安了家。 “那时候很担心她活不了,所以,我还在树上搭棚住,陪了她好长一段时间。种了许多其他的树给她作伴。”叶建忠说。 “光是这四片根,就锯断了五六十根锯条。” 然而,给一棵树高约27米、树围差不多8米、树龄近千年的古樟“挪窝”谈何容易? 丨为了运输,老樟树十分之九的根都去掉了 叶建忠带记者来到了自己位于秋丰村的苗木基地。站在盘根错节的古樟根系面前,人显得是那么渺小。走近了,樟油散发出的浓郁香气沁人心脾。 丨锯断了五六十根锯条 “当时,光是这四片根就锯断了五六十根锯条。”叶建忠指着身后的根包石回忆道,最后大樟树被修成了主干高13米,根茎底座宽4米,长6米的一个“拳头”。 丨跨两县一市的“搬家” “没办法,我也想尽量多的保留古樟的根,可是,运输要过桥梁和山洞,不这样修,就运不回龙泉。”叶建忠无奈地说。 对于古樟移植后能不能成活,“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叶建忠说,“不移是死,移了总有一丝希望”。 “希望弄个博物馆,让这些老根和古樟团圆。” 当时,曾经有人出资37万元让叶建忠把根卖给自己做根雕,叶建忠也没舍得。 丨老樟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切掉了这么多的根,老樟树还能健康地活下来,这真是一个奇迹。她真的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叶建忠说,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老樟旁边造一个博物馆,把根送回她的身边。希望让大家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让大樟树精神鼓舞更多的人。 丨渤海镇上的“老母亲”,最后一位移民 “树是有灵气的。过去,家里有小孩容易生病不好带的,村民都会让孩子认老樟树做干娘,现在很多移民的渤海人逢年过节还会专程来探望她。”叶建忠说。 责编:郑欣慰邱建平 市委报道组潘枫叶炜婷 ZQ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